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10日 星期日

    光明论坛

    重建乡村文化自信

    李永中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10日   06 版)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坚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未来还要强化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也提醒我们不可忽视乡村发展滞后的现实。当前中国乡村存在的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乡村文化式微,是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乡村失去文化自信的问题。

        传统的乡村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其核心为礼俗文化,如《汉书·艺文志》所言“礼失求诸野”。自晚清以来,乡村文化赖以存在的根基逐步瓦解。梁漱溟指出,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等原因,中国近百年史是“一部乡村破坏史”,伦理本位的社会被破坏,导致严重的文化失调,在他的眼中,乡村文化仍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

        在中国乡村的剧烈变动中,乡村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极为复杂。乡村卷入现代性,一方面催生出社会主义劳动新人形象,农民的地位与作用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但另一方面被看做传统的、封建的、愚昧的、落后的文化表征,乡村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逐步消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商品经济的价值观念伴随着农民工人口流动、城镇化浪潮以及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进入乡村,对乡村的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借用马克思的话语表述即是“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最明显的变化是,在城乡二元格局下,年轻人纷纷离开乡村,走向城市,去追求财富以及成长的自由;年老一代坚守土地的观念、家庭血亲观、婚姻观不再是年轻一代奉行的标准,他们更愿意选择城市的生活方式。这实际上表明,年轻一代对乡村文化的不自信。

        诚然,传统的乡村文化有其落后、不适应时代的部分,需要予以剔除,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认知,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我们应发掘其中的天人合一、礼俗仁义、坚韧达观等价值观念,来弥补当下以控制自然为特征的现代性文化之不足,把与自然合二为一、怡然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实行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对于重建乡村文化自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基础。在实施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发展、构造美丽生态乡村的过程中,使农民过上和市民一样的幸福生活,这时的城乡一体化才能真正体现城与乡的身份平等,也只有这样,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凸显出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