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3月08日 星期五

    建立预警与应急长效机制

    《 光明日报 》( 2013年03月08日   08 版)

        采访嘉宾: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代表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和谊就防治雾霾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建议部委联合冀津京成立联动治理机构

     

        记者:雾霾问题是京津冀地区都面对的问题。您认为应当怎样解决?

     

        徐和谊:对于雾霾问题,公众最关心的就是PM2.5。仅以北京为例,这座城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达520万辆,燃煤总量2300万吨,汽柴油消费总量达到630万吨,建筑施工面积高达1.9亿平方米。这一系列数据,是PM2.5污染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的本源。

     

        从空气污染角度来看,仅靠北京市一家之力难以扭转,必须联合北京周边省区市进行区域联防联治控制污染。我们首先要把北京市的工作做好,现在北京周边的省区市也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需要在首都经济圈范围内合理谋划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2008年奥运会期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北京市及其周边的空气质量有了显著改善。事实说明,只要政府重视,措施得力,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还是可以解决的。对此,我建议国家发改委、环保部、财政部、工信部等多个部委联合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成立一个联动治理机构,从国家层面来推动这个问题的解决。

     

        建立预警级别提升,减排减产加重机制

     

        记者:针对持续不断的雾霾天气,您认为应当建立什么样的预警和应急机制?

     

        徐和谊:最近北京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制定北京市空气重度污染应急预案,包括强令30%的公车停驶,并严厉处罚了一批违规者;停止建筑拆迁工程;重点排放企业减产减排等应急措施,但这些措施靠一时是起不到太大效果的。

     

        为了尽快整治空气污染,我认为应当尽快建立长效的应急和预警机制,变临时措施为常态措施。只要空气质量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这样的措施就长期执行下去。

     

        比如,是否可以尝试当政府发布霾黄色预警后,30%或更多的公车必须停驶,同时逐步带动企业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公车;重点排放企业减产减排;建筑工地阶段性停产。一旦发布更高级别的橙色预警时,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在内的公车50%停驶,同时引导私人自觉停驶车辆;所有排放企业减产减排;建筑工地完全停产。

     

        当然,这些应急措施只是治标,要从根本上解决雾霾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多管齐下,把功夫用在平时,贵在持之以恒,重在不放松要求,促进问题的解决。

     

        提倡低碳出行、绿色发展

     

        记者:北京在治理机动车尾气排放方面都采取了哪些措施?

     

        徐和谊:造成雾霾的一个重要污染源就是汽车的尾气。最新数据显示,在北京PM2.5来源构成中,机动车排放已由去年的第二位(22%)升至第一位(25%)。因此,政府必须下决心控制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制定出城市机动车,特别是小汽车拥有量的上限,任何城市均不能以各种借口突破这个界限。此外,政府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实现燃油油品质量升级,制定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加大超标用油处罚的力度。

     

        记者:提倡低碳出行、绿色发展,您认为发展新能源车是否是一条出路?

     

        徐和谊:的确,我们提倡低碳出行、绿色发展,尤其是发布霾预警时倡导市民多选乘公共交通工具。但公共交通工具也会排放尾气,因此也应当逐步向绿色环保方向发展。

     

        我打个比方,对于PM2.5的“贡献”,一辆公交车相当于70辆小轿车,而目前北京有两万辆公交车,就相当于每天有140万辆小轿车在排放PM2.5。因此,逐步实现公交车全部改为纯电动车意义非常大。据我了解,北京现在正在大力推进公共汽车的纯电动化。

     

        我们也正在积极研发纯电动小轿车,希望能尽快使更多的出租车更新换代为新能源车。北京市政府将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市民购买新能源车。

     

        (本报记者:殷 泓)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