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21日电(记者齐芳)在昆虫演化的研究中,很多科学家认为,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当属两种:蜥虱和恐怖虫。恐怖虫究竟是什么?它是哪种昆虫的祖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或许能给出答案。他们在我国内蒙古宁城距今约1.65亿年的地层中,发现了13块恐怖虫化石。研究后认为,恐怖虫很可能不是之前所认为的外寄生虫,而是和现代的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并且是双翅目中一个原始小类群——缨翅蚊科的近亲。这一新成果发表于北京时间21日凌晨上线的英国《自然》杂志网络版。
解惑一:恐怖虫不是寄生虫
恐怖虫的学名是“惊人恐怖虫”,由俄罗斯科学家于1992年报道发现。从化石复原的情况来看,这种虫虽小,但长相非常可怕——它体长不足1厘米,触角很短,具刺吸式口器,无翅,后足呈大螯状,腹部有成对的肉质侧叶。
此前古生物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恐怖虫应是一类外寄生虫,寄生在翼龙体表。有人认为它们与跳蚤有亲缘关系,或与虱子具有非常接近的功能形态学特征;还有人猜测它们寄生于带毛恐龙身上。
然而,黄迪颖及其团队研究了这13块化石后,给出了新答案。黄迪颖解释说,这13块标本中只有2个雌虫,这是首次发现恐怖虫雌性化石。雌性个体与已往发现的雄性个体完全不同:其后足不呈大螯状,腹部缺少成对侧叶,就像一只少了翅膀的普通蚊子,不具备任何外寄生虫的特征。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一个雄虫长有宽大的翅膀,翅膀边缘发育梳状的毛,而这显然不符合寄生虫的特征。因此,“恐怖虫是外寄生虫的观点不能成立”。
解惑二:恐怖虫或是沃氏缨翅蚊远祖
这一新发现,或许也将改变现代昆虫分类。
黄迪颖介绍说,两个雌性恐怖虫化石都与雄性保存在一起,甚至保持了雄虫在上面抓握雌虫的交配姿势。
就是这一发现,让科学家们把恐怖虫和沃氏缨翅蚊联系到了一起。沃氏缨翅蚊有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从蛹羽化后,不久便脱掉翅膀,进入水中交配,在水中死亡后还常保持交配姿态。沃氏缨翅蚊被发现之初,曾被作为独立的一属,后来才被划归为缨翅蚊的一种。如果两者的亲缘关系成立,那么当初的划分很可能是正确的——沃氏缨翅蚊应该重新“独立”出来。
名词解释
缨翅蚊科
双翅目中一个原始小类群。现代缨翅蚊十分微小,一般不足3毫米,只有7个现生种,在中国尚未发现。它们触角呈短棒状,鞭节很长,具亚分节;复眼在背面远离;口器退化不取食;胸部和腹部细长,具有幼态持续特征;翅膀狭长,翅脉退化,翅缘有长毛。
一些昆虫学家认为缨翅蚊是极为特殊的一类,和其他双翅目类群没有直接演化联系,甚至有科学家建议为这类特殊的蚊子建立一个独立的亚目。尽管大多数昆虫学家并不支持这个观点,但也足见缨翅蚊确实很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