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道菜,三四种饮料,操着十七八个省份方言的200多位留守员工围坐成20多桌,欢声笑语充满了整个食堂。大年初一晚上,浙江诸暨市大唐镇昌隆化纤园,留守员工新年聚餐刚刚开始。
十四岁的曾洪瑞,在父母耳语后,站起来端着果汁略带羞涩地向同桌的董事长丁琮“敬酒”:“祝老板生意兴隆”。丁琮笑着感谢:“谢谢小朋友,生意兴隆了给你爸妈再涨工资。”一桌子人开心的笑了起来。
说起和员工一起吃年夜饭,丁琮告诉记者,这差不多是当地的传统了。诸暨民营经济发达,外来务工者超过三十万人,每年不能回家过年的差不多接近二十万人。节前节后,几乎每个工厂的老板都会请留守的员工吃饭,给他们发“红包”。
向丁琮“敬酒”的曾洪瑞,他的父亲曾荣林和母亲王富荣都在昌隆化纤厂里做工,这已经是他们第七个没有回家的春节了。“我们这七年间,先后在三四个工厂做工,每个老板都会在春节请我们吃饭,给我们发红包,对于带孩子的工人,小孩子也有份。工友老板在一起,很温暖”妻子王富荣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在两天前举办的新年晚会上,参加了扔飞镖比赛,还赢了一个洋娃娃玩具。
对于带着孩子一起在外务工的曾荣林夫妻来说,这个春节的欢喜,除了来自于收入的增加,还来自于“异地高考”政策的出台。根据浙江省刚刚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者子女可以就地参加高考,不再受户籍限制。这个政策对于曾荣林一家来说,正好是雪中送炭。“从我们离开家外出打工开始,孩子就一直带在身边,现在已经读初二了。我们之前还担忧他读完初中要独自一人回家乡读高中。”曾荣林说。
同是来自四川的李伟告诉记者,女儿李慧过完年13岁,读五年级。之所以相对其他孩子显得升级稍慢了点,主要因为她经历了从“留守”到“随迁”的变化。“她最先是由爷爷奶奶陪着在老家读书,读了三年幼儿园,数字都数不太好。后来我回家一看着急了,于是就把她带到身边来。在这边,我们下班后还能辅导她做功课,对她的管教也比较严格。”在李伟看来,子女跟随父母才能得到最好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在员工宿舍里,记者见到郑茂勇时,他还沉浸在喜悦中。对于40岁的他来说,读大学的儿子的一个电话,能让他开心几天。“儿子刚才打电话给我拜年啦,他越来越懂事了。”郑茂勇告诉记者,他和老婆一起在外打工已经十年有余。十年前刚外出打工时,他最大的愿望是儿子考上大学,如今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他现在的愿望也已经“升级”,“希望儿子在大学里能用功读书,拿奖学金,毕业时找一份稳定而体面的工作。”
临别时,郑茂跟记者说,“工作环境变好了,居住环境有改善,社会也越来越公平了,我们很满足。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孩子这一代能‘有出息’,读大学,找一份好工作。等他长大成家而我们变老时,他能每个春节都回到我们身边过年。”
(本报记者 张春雷 本报通讯员 翁均飞 本报诸暨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