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刚到下午四点半,中国人民大学中区食堂一层就摆上了年夜饭——红烧肉、鱼、各种蔬菜、饮料,品种丰富,琳琅满目,还专门预备了清真餐。大锅里热气腾腾正滚着水,边上摆满了要下锅的饺子。这是给留校过年的同学们准备的“饺子宴”,也是每年除夕夜的一道风景。
不一会儿,几个本来陌生的同学凑在一桌,食堂一下子显得热闹了起来。
国际关系学院大四的汪喻晓已经是第三年在北京过年了,家在湖北黄冈的她,为了准备节后将至的地方公务员考试,放弃了春节和家人团圆。她拿着学校发的30元代金券,到食堂领了自己的“除夕餐”和饺子,能和几个同学一起吃年夜饭,她觉得很温暖。
“以前在家就是和家人看春晚、聊天,一会给家里打个电话,然后去教室做做试题。”与其他想留在大城市的同学相反,汪喻晓没有去参加年前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而将主要目标放在了二线城市的公务员,“最好是能够考回家乡做公务员,离开四年了,希望能够回报培养我的地方。”
从食堂出来,除夕的校园里只能看见零零散散的几个人,正从品园2号楼匆匆往外走的杨通格外显眼。来自山西晋中的他,正在理学院读大二,右手拿着两个巧克力派,左手握着一罐咖啡,腋下还夹着一本复印资料,正要去明德楼上自习。
“这是不打算吃饭了,要去上自习?”
“是啊!3月初就要考GRE了,时间很紧。”杨通说,为了准备考试,这是他第一次在北京过年,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物理学,成为一名能为中国物理学作出贡献的专家,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一想起俞敏洪除夕夜在北大背单词的故事,我就告诉自己要坚持。”杨通笑着蹬上了自行车,向明德楼骑去。
当大多数留校同学正陆续去食堂吃饭的时候,环境学院研一的张源凯还在给实验室里的微生物“喂”无机盐。实验室里养着菌种,假期一天也离不开人,家在河南驻马店的他就主动留了下来。
“其他的师兄师姐家都比我远,我平时一年可以回家好几趟,他们也只能在过年回趟家,很不容易。”张源凯说,利用假期的时间,他打算多看看书,留下来熟悉一下实验室,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未来他还想继续读博士。“目前我最感兴趣的是水污染治理,我刚才喂的菌种就是清理水中污泥用的。如今的水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一个美丽的中国对我们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们学环境的努力方向。”
品园6号楼宿舍的楼管告诉记者,楼里留下的多是新闻系的学生,都是为了实习无法回家。据学生处老师介绍,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因专业实习、勤工俭学、论文写作、考试复习等原因留校的学生共235名,没像往年那样安排了统一活动,大部分是去各个在京老师家里过除夕,“这样能让他们更有家的感觉。”
除夕夜的鞭炮声响起,一户户亮着灯的窗户里,是阖家团聚。而在全国各地的大学校园里,因为一个温暖的梦想,很多学子选择了留下。(本报记者 李苑 陈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