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11日 星期一

    风清气正欢度春节

    扮靓城市的身影

    ——陪外来务工人员过大年初一

    《 光明日报 》( 2013年02月11日   01 版)

        大年初一,天蒙蒙亮,炮仗已经响遍江苏南京的街头巷尾,春节的喜气在整座城里洋溢着。早上五点半,56岁的刘洪顺锁好出租屋的铁门,提着扫把赶着上工,听着街上放鞭炮的声音,老刘叹了口气:这一大街的鞭炮纸够自己忙活一整天了。

        老刘做环卫工有8个年头了,从没有回安徽老家过春节。老刘说,别人过年最喜庆,自己过年活儿最重。春节鞭炮放得厉害,马路上全是鞭炮纸,累得很,要是遇上个风大的日子,工作就更辛苦了,每天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一直闷头打扫,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

        “不光是我,你看这满大街的环卫工都是外地人,谁能回得了家?我们要是回家,这座城市的卫生谁来搞?谁来保证大家有个好环境、过上好年?”刘洪顺叫住一个伙伴,说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山西老家过年了。

        尽管不能回家团圆,刘洪顺乐呵地说自己还算幸运,起码妻子也在南京做环卫工,每年都能和妻子一同守岁。

        除夕夜,刘洪顺夫妻因为下工太晚耽误了做年夜饭,初一中午,老刘忙完手头上的活儿,赶紧跑到附近超市买了平时舍不得吃的速冻水饺。“和家人一起吃水饺、放鞭炮,这才叫过年!”话音刚落,听见了伙伴呼喊的刘洪顺抄起家伙就忙活开了。

        每到春节,城市里像刘洪顺一样不能回家过年的外来工不胜枚举。罗思梅就是其中之一。在南京新街口东南角一条深巷的拐角处,有一家糖炒栗子店,这就是罗思梅的店面。旺盛的炉火,黑黑的煤炭,刚出炉的糖炒板栗饱满诱人。今年42岁的罗思梅在这里卖了三年的糖炒栗子,她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年没回江西老家过春节了,只估算着至少二十年。

        初一的早饭,罗思梅给全家煮了面条,浇上白菜炖肉的汤,她还拿出了秘制酱菜,一家五口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其乐融融。罗思梅说,过年不回家,主要是舍不得那些老主顾,他们时常来店里买个三五斤板栗带给亲朋好友吃,过年了,好友来串门,附近居民可以随时来买栗子。我要是关门了,他们可得满城跑买栗子吃,那多不方便。而且,我回江西过年的话,来回奔波,年肯定过不好,还不如在这边为大伙儿提供个方便,让别人过上好年。

        与过年不能回家的外来工相比,吴继红算是幸运的一个,因为今天下午一点她就要搭上回家的火车。除夕刚过,初一也只剩下小半天,但吴继红说就算是这样,也没有比这更开心的事情了。

        “终于能看到我那刚上初中的儿子了!”吴继红的丈夫和儿子都在老家安徽亳州,她孤身一人在南京做超市理货员,时不时会感到孤单,今年终于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吴继红兴奋不已。

        “哟,继红,还没走啊?”看到还在清理货架的吴继红,同事忍不住问。

        “其实行李我昨晚就收拾好了。”吴继红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谁不想回家?但我做的是超市理货员这行,虽然想回家,但也得把活做好了再走。”年年如此的认真工作已经成为了吴继红的习惯,顾客的满意舒心比过一个红火年更让她高兴。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龙謦泽 本报南京2月10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