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舞台宽广 举步维艰

    ——从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团生存状况谈起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09版)
    《阳光少年》演出现场。(图片来源:天山网)

        虽说在乌鲁木齐市生活了多年,但当电话里告知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团所在的位置后,记者还是模模糊糊只知一个大致的方位。到了地方再打电话,也只能依电话里告知的左转右拐才看到一片烟酒食品广告中,夹着的一个不起眼的小牌子——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

     

        这是一栋办公楼,走上昏暗的二楼就听到了排练声。依声音走到一间10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看不出一点懒惰。

     

        他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排练了现代都市儿童音乐童话歌舞剧《阳光少年》,并在去年6月参加在宁波举行的全国儿童优秀剧目展演,一举获得优秀剧目奖、优秀演出奖和表演奖(个人)三项大奖。

     

        这是新疆儿童剧首次获得全国性大奖。

     

    舞台宽广

     

        乌鲁木齐市现有人口330多万,按全国少年儿童人数占全国人口六分之一的比例计算,乌鲁木齐市0-14岁少年儿童人数在55万人左右。

     

        儿童剧内容多以红色革命故事、教育小品、课本剧、童话为主题。成立于1960年的乌鲁木齐市儿童艺术剧团为孩子提供了大量寓教于乐的舞台剧目,根据小学生守则创作的《好伙伴之歌》,描写团结友爱的《小白兔》等,年年演,年年观众如潮。

     

        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院长郭福建说:“儿童剧是舞台演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未成年人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孩子的教育立竿见影。儿童艺术是百年大计。”

     

        中国木偶剧团连续三年在乌鲁木齐市演出。2009年《木偶奇遇记》演出5场;2010年《美人鱼》演出7场;2011年《绿野仙踪》演出5场。连续三年,同一个场地,几乎同一个时间段,赢得了观众极大好评。去年3月底4月初,乌鲁木齐市儿童艺术剧团在新话剧场连续演出两场《小白兔》,更是“一票难求”。

     

    举步维艰

     

        虽然儿童艺术的舞台宽广,但看看眼前的情景,想想自己的奋斗,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儿童艺术剧团团长丁毅还是不断地叹气。乌鲁木齐儿艺现在的状况是:没资金、没场地、没人才、没剧本。

     

        去年,为了参加在宁波举行的全国展演,乌鲁木齐市艺术剧院的领导多次往返有关部门,协调参演费用。用艺术创作室主任左渝川的话说:“当时,虽然还不知道钱在何处,但我们排练没松劲,自己掏钱把6月5日的火车票已订好,全力以赴参加展演。那可是我们儿艺首次代表新疆参加全国展演,也是新疆原创儿童剧第一次登上全国的舞台。”

     

        4年时间,他们演出110多场,基本上是进校园演出。因为与教育系统“一费制”规定相矛盾,无法收取任何费用,只能进行公益性演出。而在内地许多城市,“孩子看戏,政府埋单”已成惯例,但在乌鲁木齐市,这样的情况只能是水中望月。

     

        丁毅介绍,2006年排演《好伙伴之歌》时,一分钱都没有,院领导借了1.5万元才排出这台剧目。2007年排演《小白兔》时,又是院领导四处借了两万元,就是参加全国展演的《阳光少年》,排练时也是四处求爷爷告奶奶地筹措了6万元。

     

        乌鲁木齐市儿艺有过自己的演出剧场,但2003年被征迁后,现在连办公场地都是临时租借的,没有排练场,也没有练功房。

     

        正是失去了自己的场地,2003年成为乌鲁木齐市儿艺最艰难的日子。许多职工对未来失去信心,全院流失60多名演员,儿艺目前只有15位演员编制,能上舞台的只有五六位。“为了这部《阳光少年》,我们只能从歌舞团借调演员,他们不会演戏,我们就发挥他们的特色,让儿童剧里增添更多的歌舞元素。”丁毅苦笑着说。

     

    坚守信念

     

        《阳光少年》是乌鲁木齐市儿童艺术剧团自己创作的剧目,素材来自乌鲁木齐市第五小学。这所学校由多民族组成,他们在特色教育上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的少年足球队在国内响当当,多次受邀出国比赛,但学生里许多家庭十分困难。《阳光少年》就是描写了这样一群孩子的成长经历。

     

        这不是他们第一次创作儿童剧,上世纪50年代由前苏联引进的《小白兔》,曾由他们排练多次,2007年复排时,他们沿用了原剧本的人物和故事梗概,再进行了大量的原创情节,增加了新疆元素,让这个原本反映阶级斗争的儿童剧,变成一部团结友爱互助的童话剧。

     

        院长郭福建感慨地说:“我们常年在校园里为孩子们演出,露天搭个台,演员们全身心地投入,把最好的节目送给孩子,我们感到非常快乐。虽说我们现在困难很多,但为孩子演出这份责任我们一点也不敢松懈,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明天。”(本报记者 王 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