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星期三

    从江苏看乡村医生面临的青黄不接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6日 07版)
    图为: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57岁的乡村医生邓万祥,四十年如一日,为万余贫困患者防病治病,成为远近闻名的“扶贫名医”。CFP

        在我国农村,活跃着110多万名乡村医生,他们是农村流动着的“120”,肩扛8.96亿农民全科医生的重任。然而,身份低、待遇差、没前途的现状却与高尚的职业使命大相径庭,严重影响着乡村医生的更新换代。有人质疑,按当下青黄不接的趋势发展,乡村医生还能存在多久?

     

    年轻人在哪里?

     

        2月1日一早,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县周营村老乡医吴宝珍就来到离家数十里外的卫生室。一张病床、一个药品柜、几张板凳、几根输液杆是卫生室所有“家当”。前不久周营村唯一的乡医去世后,邻村的吴宝珍便被调来。“村里说要给这里招年轻娃,但一直瞅不见人,我年纪也大了,以后谁来管这儿?”吴宝珍捏紧烟斗。

     

        1978年,23岁的吴宝珍在卫校学了基本的医疗护理知识后,当起了乡村医生,转眼35年过去,像他这样留在卫生院的寥寥无几。而加入行列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尤其是近十年,吴宝珍甚至再没见到年轻人当乡医。

     

        吴宝珍的境遇绝非个例。放眼江苏甚至全国不难发现,乡村医生人数少、年纪大是所有村卫生室的困境。江苏现有乡村人口4500万人,而在岗的乡村医生不足6万人。在医疗系统里有个说法,即每千人,配备1-1.2个乡村医生时只能勉强满足农民需求,江苏达到1.33,也就勉强达标。在年龄分布上,目前,全省大部分乡医是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30岁以下的几乎没有。简言之,青黄不接是当下乡村医生队伍的真实写照。

     

    没有加法的算术题

     

        镇江扬中市开发区双跃村的张元进是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每天,来找他看病的村民络绎不绝,最忙的时候他每天要看诊30多人,得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甚至凌晨。对此,张元进喜忧参半。喜的是村里人信任他,愿意找他;忧的是卫生室人太少,即便镇卫生院调来两个医务人员,仍常常忙不过来。张元进希望,能有新的乡医加入,像他一样扎根在村里,保证让村民随叫随到,这也是所有乡村医生的梦想。

     

        “乡医待遇不好,谁愿意来?”吴宝珍告诉记者,每个月千把块钱的收入还不足以支付他日常开支,为贴补家用,他只好在看诊之余又种起了地。“村里的医生是农民,没有编制,不能和镇上有编制的人比,更不能和城里医生比。

     

        然而,在年轻的医学毕业生看来,比编制更让他们恐惧的是乡村医生的前景。扬中市为吸引医学生,放宽了乡镇卫生院编制,以乡镇卫生院的编制招人,再将招上来的人下放到村卫生室工作。即便如此,却仍揽不到人才。

     

        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是苏北唯一一所培养医护人员的大专层次院校,立足苏北,面向基层是该校的办学定位之一。然而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在北京、南京等地的大医院工作,很少有人到乡镇一级卫生院,更别提当乡村医生了。该院宣传部部长夏燕萍告诉记者,每年学生去农村卫生室实习完回来就都不愿去做乡村医生了。“没有X光、B超、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学生每天只能给人挂水、打针、开药,不出3年,所学就全荒废了。即便以后经过考试,获得了助理医生资格也很难到城里大医院。”夏燕萍说。大医院不认可乡医,认为乡村医生不会使用先进设备,看诊也不严谨。

     

        不断地采访、问询,记者发现乡村医生队伍其实是一道没有加法的算术题。一边是没有新鲜血液注入,一边是已有的乡医不断流失,大多中年乡医一旦取得助理职业医师资格后就会跳槽到镇级医疗机构。

     

        这不得不令人担忧。

     

    难题该如何破解?

     

        乡村医生是我国最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是农村县、乡(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支撑”,如何织牢网底,稳住乡村医生队伍是巩固和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亟待解决的课题。

     

        江苏省卫生厅农村卫生处潘睿告诉记者,织牢网底,首先要解决村卫生室的性质和乡村医生的身份问题,而对村卫生室性质的定性,关键还在乡村医生的性质。对此,江苏从政策层面为乡医逐步进入事业编制开“绿灯”。2011年,江苏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鼓励乡镇卫生院领办村卫生室,同时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预留一定数量的乡镇卫生院编制,用于公开招聘取得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乡村医生,以及村卫生室新补充符合执业资格条件的人员,这无疑为破解乡医身份问题开了好头。

     

        在夏燕萍看来,打通乡医上升通道是激活乡村医生队伍的关键。“打通上升通道一方面需要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扭转大医院对乡医的偏见,保障其流动空间;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乡医业务水平的培训,使学历普遍偏低的乡医逐渐正规化。”

     

        也有专家认为,破解乡医青黄不接的难题,归根结底在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若劳动者能依靠勤劳、智慧和勇气共享发展机会,实现劳有所得,那么困扰农村多年的乡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韩灵丽)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