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1日 星期五

    北京现冻雨 污染状况缓解

    作者: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01日 10版)
    1月31日,北京望京到太阳宫高架桥上100多辆车连环大追尾。CFP

        1月31日清晨,北京大部分地区天气阴沉,冰冷的水汽打在出行市民的脸上,不少路段表面都结了薄薄的一层冰。湿滑的路面在令行人措“脚”不及的同时,更让司机们叫苦连天。一大早接连数起多车连环追尾事故,给北京的这个冬晨增添了些许烦恼。

     

        此时,来自北京市专业气象台的数据显示:早7时的气温在-1℃左右,相对湿度高达89%——用气象专家的话说,今晨,北京出现的是“雨夹雪、雪、冰粒及冻雨同时存在”的天气现象。

     

    冻雨与近期雾霾天气密不可分

     

        提起冻雨,人们总会联想到2008年发生在我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北京怎么也会发生冻雨?”公众不禁心生疑问。

     

        按照气象专家的说法,此次降水天气,是由于冷空气前锋与北京上空暖湿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

     

        “对于北京及周边地区来说,地表和近地层的温度为0℃或低于0℃;而在低空850百帕到700百帕高度上有暖平流,使得在低空形成一个气温高于0℃的逆温层。高空坠落的冰晶经过逆温层时融化为水滴,到达近地面时迅速冷却成过冷却水滴,再与温度低于0℃的地面或物体碰撞,立即冻结形成冻雨。”中央气象台专家马学款解释道。

     

        需要强调的是,此次冻雨的形成,与近期北京地区的雾霾天气密不可分。

     

        据北京市专业气象台专家马小会介绍,由于目前大部低空存在着明显的逆温层,形成的雾霾天气阻碍了夜间气温下降,致使早间北京各地降水相态不同,雨夹雪、雪、冰粒及冻雨同时存在。“虽然路面没有明显积雪,但地表温度处于零下,降水落地结冰,使得路面湿滑。”

     

    路面湿滑有原因

     

        “这不是‘地穿甲’和‘贼冰’吗?”湿滑结冰的路面状况让这些尘封已久的俗称重又浮现在北京人的脑海中。

     

        谈起今晨北京部分地区发生的路面打滑现象,北京市气象局高工张明英认为,主要是由前后两种不同的降水相态引起。“先是在有些地方,冻雨或雨凇的过冷却水滴落到地面形成冰壳;而后这些地方又改下‘米雪’。这种颗粒小而硬度相对较大的降雪落到结冰的路面上,就犹如在玻璃上撒了一层细沙,减小了路面的摩擦系数,让路面变得更加湿滑。”

     

        由于冻雨只下了一阵子,时间并不长,因此在融雪剂有残留的地方,并没有形成薄冰层。“说‘地穿甲’有点严重,只能说是比较弱的一种现象吧。”张明英强调。

     

        记者从中央气象台获悉:1月31日后半夜,一股冷空气袭来,届时,公众出行将不用再为这种“雨夹雪、雪、冰粒及冻雨”天气而烦恼了。

     

    空气污染物浓度下降

     

        据北京市有关权威部门介绍,受中层降温和部分地区降水的影响,今天凌晨起,污染物扩散条件有较大改善,各站PM2.5小时浓度持续下降。9点,城区站小时浓度降至150微克/立方米左右,密云水库小时浓度71微克/立方米。持续多日的严重污染状况得到缓解。尽管受雾气影响,今天北京市能见度维持较差,但空气中污染物浓度下降趋势明显。10点,城六区站点平均浓度约130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与前几天相比明显好转。

     

        今天前半夜东部有小雪,持续数日的雾霾天气有望在后半夜被四级左右的北风吹散,天气转多云,最低气温-3℃,明天白天多云转晴,北风四级转二三级,最高气温4℃,蓝天、阳光或将回归京城。北京气象部门强调,在这种空气质量下,各类人群适合正常活动。

     

        2月1日起,北京市将正式实施“京Ⅴ”排放标准。确保“京Ⅴ”排放标准顺利实施,市机动车排放管理中心近日组织全市具备新车审核资质的检测场和汽车品牌专卖店负责人召开了北京市实施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宣传贯彻会。

     

        (本报记者 杜弋鹏 张蕾 本报通讯员 孙申 本报北京1月31日电) 

     

    链接

     

    什么是“地穿甲”?

     

        北方冬季时容易产生的路面现象,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可以理解为:雪落在地面,立即凝结,光滑坚硬如铁甲。一般情况下,路面上有冰,而后上边再附上薄雪、厚雪;或者因为积雪融化,雪水流淌在路上结冰,就会出现“地穿甲”现象。

     

        出行应对:

     

        汽车通过冰冻道路时,可装上防滑链,用低挡缓慢行进;提高车速不要过猛,减速时利用发动机制动,转弯速度要缓慢并增大转弯半径以防横滑;车间距离也要适当增大。

     

        “地穿甲”时,自行车轮胎与路面接触面积小,骑车容易摔倒,步行也要注意脚底防滑,建议公众出行时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机动车行驶在“地穿甲”路段,应当尽量减速慢行,礼让自行车和行人。尤其在与自行车和行人并排通行的情况下,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生意外,能够及时采取停车措施。

     

        (孙申收集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