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欧旅游展日前在赫尔辛基国际展览中心结束。这是芬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第27次举办此类国际旅游展,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组织和企业参展。在为期4天的旅游展期间,两天专门对旅游专业人员开放,主要是洽谈旅游业务,另外的时间对公众开放。记者在旅游展期间同众多的参展国家和参展商进行了交流,感受颇多。
首先,无论是参展国家还是参展企业都把旅游展视为对外展现国家形象的窗口。尽管展厅的租价每平方米达129欧元,但很多参展商都租了多个展位。无论是财力雄厚的国家旅行社,还是城市旅行社或者小型的家庭旅行社,都不惜资本投入“宣传战”,准备了大量的宣传资料。放在展台上的资料有介绍国家基本情况的、有介绍旅游资源的、也有介绍旅游城市的。值得一提的是,每个宣传册都印有最新版本的地图或旅游图。
其次,参展国家和参展商视旅游展为“孵化器”,用来培育未来的旅游市场。无论是展会的常客还是新人,都认为展览会是与同行、客户接触的好机会,他们纷纷向参展人员推介自己的最新旅行路线和开辟旅游市场的战略。芬兰协会旅行社经理告诉记者,为了更快更好地开辟中国旅游市场,他们已招聘了两名懂英文的中国人,专门在其网站上设置中文网页,以圣诞老人故乡游为主线向中国游客全面推介芬兰的旅游资源,最终目标是在芬兰接待中国自费游客。
第三,参展国家和参展企业注重以本国的民族特色来招徕顾客。据观察,凡是办得比较红火的展台,不仅材料丰富,而且突出民族特色。他们准备了精致的纪念品和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吃。这里讲的“精致”纪念品并非价格昂贵,而是很实用,比如一个布兜、一支笔、一个行李牌、一枚钥匙链等。一位展商告诉记者,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小纪念品在人与人沟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其本身价值。
第四,参展商都很专业,基本上做到展台上有人接待客人,展台下有人谈生意,没有出现展台冷清或者因人员不够而顾此失彼的问题。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本报赫尔辛基1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