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23日 星期三

    校 园

    看小学生“主题研究课”怎么上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23日   14 版)

        小学生,科学研究,如果把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也许你会以一个“?”把它们联系起来。

        1月21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以一场“我们的‘主题研讨课’”研讨会为刚刚过去的这个学期做总结,“?”变成了“!”——

        六年级研究老北京“四合院”;五年级研究“校园”;四年级探索生命之源“水”,思索“没有水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印证“小学生为什么不能喝碳酸饮料”;二年级体悟“眼睛”的发现;一年级从每一个“第一次”里疏理起始路上的教育……

        这真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学习体验。同学们说,“原来我也可以写科学小论文,这让我觉得特别骄傲!”“就是因为那次展示,我开始了更有意义的发明!”

        这更是一次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饮品成分比较表里,碳酸饮料的能量比任何饮料都高,能为身体补充能量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不能喝?”没有给孩子们一个正确答案,老师说,“那就一起研究吧。”融汇多学科老师智慧,贯通多学科知识技能,从专科走向全科,一门课为学生提供的是多学科、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脱离了书本,领跑的不再老师而是学生,教学成为一种服务,在变成参与者、合作者、服务者和收获者之后,老师们感叹,“挑战太大了!随着孩子们研究的深入,我们时常感觉跟不上。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不再居高临下,而是平等的,甚至最后是仰视孩子。”

        学会提问,学会整合,学会对同一事物的多元认知,学会在初步的科学研究过程中体会科学的严谨——小课堂展开了大视野。

        “主题研究课”为何而来?要到哪儿去?实验二小校长李烈以一个“人”字给出形象的解答:“学生的成长规律就浓缩在这个最简单、却最意味深长的‘人’字上。”李烈说,左撇是认知发展,主要在求学过程中完成,而学习的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求知”。右捺是个性社会性发展,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就基本把住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教会学生思考和交往?比较中外基础教育,李烈说,我们的发现是,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是分学科,按照知识系统,进行纵向的“条状”学习,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视角相对单一;而国外侧重的不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认识真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从不同侧面认识同一事物,从一点辐射出多条线,最终形成网的“块状”学习。“多学科融合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视角开放,善于思考,乐于发现,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强。这正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未来人才所需要的,也正是我们开设“主题研究课”的初衷。”

        如何引领老师和学生从学科本位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重视学习实践,开展学科沙龙,到重视学科整合,开设综合学习课,实验二小的探索在经历上述两个阶段后走到了今天——开展主题学习,设置“主题研究课”。

        这是第三年了。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四年级以上同学的课表中多了这项新课程——“主题研究课”,每周两课时。一至三年级则在确定研究主题后,由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发现探究主题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这是一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门课的课,全年级所有任教老师都要参与,“和学生一起在研究中成长”成为他们热切的信念。

        而事实上,这的确是一门能够让老师甚至学校在智慧中收获幸福的课程。听听那些研究过的主题:“我眼中的金融危机”,“我眼中的低碳生活”……孩子们用自己的视角解读这些深奥的课题,用绘画、音乐、漫画等形式扮演着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

        李烈说,遵循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开展主题学习,是设置“主题研究课”的重要目标,因此,从学生兴趣出发,是确定主题的关键。老师们更加重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努力实现多形式多范围多维度的对话,提供从不同学科视角对主题研究的思考维度,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研究方法,提供多回合多层次的交流空间。

        在这个课堂上,学生觉得有意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大胆尝试,用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也正是在这里,孩子们学会了观察生活、关注生活,学会了解决问题,学会了合作,更在探究的热情和好奇心的极大满足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本报记者 邓 晖)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