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7日 星期四

    中情局资深官员质疑《猎杀本·拉登》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7日   08 版)

        日前,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影片《猎杀本·拉登》在美国各大院线火热上映,反响强烈,1月10日荣获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等5项奥斯卡奖提名。但美国中情局官员却对此片颇有微词,认为其情节漏洞百出。

        《猎杀本·拉登》以中情局女探员玛娅不懈追查拉登匿身处为主线,展现了“9·11”事件后,中情局在长达10年的反恐情报战中的爱恨纠结,最终美国海豹突击队根据玛娅的情报,对拉登在巴基斯坦的藏身所展开“最后一击”,以射杀拉登而告终,而此时玛娅却不知何去何从了。

        该片导演和编剧称,该片基于大量事实和深入调研,其真实度堪比纪录片。与其他奥斯卡提名影片不同的是,《猎杀本·拉登》除了引来铺天盖地的影评外,还遭遇中情局官员和美国国会的侧目。美国参议院情报委员会已着手调查:是否有中情局探员与制片商就该片进行了不正当合作。何塞·罗德里格斯有着31年中情局工作经验,曾任中情局反恐中心负责人和美国国家秘密行动处主任,他近日在《华盛顿邮报》上尖锐批评该片情节失实,提出两大质疑:一是该片出现了关于中情局的常识性错误,如影片开头,女主角玛娅赴美国驻巴基斯坦使馆工作,与中情局驻伊斯兰堡情报站站长见面时,该站长佩戴中情局胸徽。他认为,真正的中情局官员绝不可能佩戴中情局胸徽四处招摇,更不会在酒店和餐馆肆无忌惮地公开讨论行动计划等。二是影片中多处强烈凸现中情局使用酷刑审讯嫌疑恐怖分子。他辩称,现实中,中情局的审讯不仅合法,而且很绅士,鲜有影片出现的水刑、殴打、侮辱人格等残忍手段。对拒绝合作的受审人,中情局采取过一些强制手段,如抓住受审人的衣领、不许他们睡觉、偶尔实施水刑,审讯员必须对以上手段向司法部备案,说明没有造成事实虐囚。他说,大部分美国民众认为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入主白宫时废除了水刑,殊不知水刑终结于2003年,中情局历史上只对三名著名恐怖分子真正意义上使用过水刑,但也没有影片表现的那么夸张。

        罗德里格斯承认,《猎杀本·拉登》虽然情节漏洞百出,但还是极具观赏价值,该片反映了两点事实:其一,“9·11”事件后,中情局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反恐情报收集压力,影片侧面展现了近10年美国反恐情报工作的艰辛;其二,影片结尾可谓意味深长:女主人公在成功猎杀拉登后陷入极度迷惘,画龙点睛地暗示,虽然拉登死了,但反恐还任重道远。

        罗德里格斯特别指出,中情局确实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女探员,其中一人就丧身于基地组织对中情局在阿富汗霍斯特基地的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中,该片虽然浓缩演绎了这些女探员的故事,但强差人意。颇为有趣的是,他的这番点评恰巧迎合了导演毕格罗所倡导的女权主义精神。在这部动作巨制中,导演毕格罗没有塑造传统硬汉形象,而是将一位外表柔弱的女性投入到男人们危机四伏的厮杀中,通过柔弱与强悍、天使与魔鬼的强烈对比,高度烘托出女权主义精神。作为美国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毕格罗一直笼罩在前夫的光环下。她曾一度拒绝回答以“作为一名女人”开头的任何提问,因而被媒体称为患上了“希拉里综合征”。“女权主义”或“女强人”题材似乎不仅仅是毕格罗希望唱响的主旋律,也幻化成该片动人心弦的光影。

        (本报华盛顿1月16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