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7日 星期四

    专家谈如何实现“老戏新演”——

    不可“伤筋动骨” 但求“强筋健骨”

    《 光明日报 》( 2013年01月17日   09 版)
    《霸王别姬》戏照。CFP

        “《龙凤呈祥》唱了上百年,《霸王别姬》也演了90多年,都是现在的演员和票友必唱的剧目。反过来,6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排演了两百多出大制作的‘话剧化’新京戏,却很容易被观众淡忘。经典剧目就是具有百看不厌、百听不烦的艺术魅力。”1月16日,在京举行的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暨首批剧目展演新闻发布会上,京剧学者和宝堂在书面发言时表示,经典都是经历过千锤百炼,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戏。然而,经典传统剧目应该是活的,“老戏”只有“新演”,才能赢得当代人的普遍青睐。而“老戏”如何“新演”,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老戏”的魅力无可比拟,但机械地追求原汁原味不免束手束脚

     

        其实,经典剧目的具体情节戏迷心中都有数,比如《龙凤呈祥》,明明知道有诸葛亮的三个锦囊妙计,刘备有惊无险,东吴自然“赔了夫人又折兵”,但观众为何仍然听得入迷、看得尽兴?和宝堂认为,这表明故事的悬念虽然破解了,但是它的欣赏价值却丝毫没有减少,反而与日俱增,因为观众要欣赏的是剧中每一个角色的鲜明个性和众多名角精湛的表演艺术,尤其要反复品评那几段脍炙人口的唱腔。

     

        原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则强调现在需要继承老一辈艺术家用“纯粹的精神”对待艺术的好传统。他说,好的演员接了戏,就开始认真地做“功课”,老话叫“默戏”。而现在不少所谓的“角儿”却习惯了“台上见”,结果是“一清、二混、三不见”,难觅人物情感与表演技艺的浑然一体。

     

        但这并不意味着“老戏”就摸不得。这次上海京剧院重新排演《霸王别姬》,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出演项羽。他发现,如果机械地追求原汁原味,就与时代不合拍。所以,经典剧目也需要不断地打磨,去粗取精。

     

    在经典曲目上要有所作为,但不是乱来胡来

     

        在经典剧目上应该要有所作为,但不可“乱来”,更不可“胡来”。

     

        和宝堂提醒说,观众看京剧看的是演员的表演艺术,而不是豪华的灯光布景,不是用金钱堆砌的东西来取代或影响演员表演的噱头。

     

        作为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成员,中国戏曲学院京剧研究所所长赵景勃介绍说,为了实施“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艺术家和编导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以科学的态度对通常演法做审慎的研讨和推敲,对不合理的台词进行润色和修订,以提升其文学格调,明确提出整理加工不能“伤筋动骨”,而是要“强筋健骨”。

     

        赵景勃认为,京剧大师马连良对待《龙凤呈祥》的态度值得尊敬。为了其中的一段唱词,马连良四十年来都在不断地完善。比如,对于夸赞张飞的唱词,他将“他三弟翼德性情有”改为“威风有”,“双手能使丈八矛”改为“丈八蛇矛惯取咽喉”,“曾破黄巾兵百万”改为“鞭打督邮他气冲牛斗”。赵景勃感慨道:“三句的改动使得张飞的形象更加虎虎有生气。”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张关正已经观摩了国家京剧院新排的《龙凤呈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耿其昌担纲刘备的角色。张关正发现,耿其昌在忠实恪守传统表演的前提下,参考了各派演员的不同演法,根据自身的条件与演出风格,进行了新的创造。例如孙尚香答应随刘备一同回荆州,进宫去拜别吴国太,下场后刘备唱的那两句西皮散板,耿其昌一反传统的唱法,依据刘备此时喜悦激动的心态,使用了近似“嘎调”的高腔处理,既符合刘备的情绪,又使观众眼前一亮,“为这出经典老戏增添了一处亮点”。

     

        新排的《霸王别姬》由周信芳艺术研究会会长黎中诚和上海京剧院创作部原主任王涌石担任编剧。他们认为,如果剧本按照传统京剧惯用的样式,主演出场前,总要安排相对次要的角色来垫个场,所以第一场是简略的韩信发兵,第二场是霸王坐殿,虞姬到第三场才登台。但是这样的场次结构,让现在的观众觉得主要人物出场太晚了,矛盾展开得有些迟缓。

     

        所以,他们在结构上进行了调整,第一场就让项羽登场,表现他如何听信谗言,不顾臣下劝谏,决意亲率大军讨伐刘邦;第二场表现后宫中虞姬劝阻项羽未果;第三场展现汉营韩信发兵。

     

        “这样的调整,避免了一开头就拖沓的毛病,加强了戏的冲击力,突出了最主要的角色,又不让人感觉另起炉灶,脱离原剧。”他们总结道。

     

    京剧上银幕,力求“传神不走形”

     

        京剧与电影携手,将是另一个层面上的“老戏新演”,如何让两者“和平相处”是关键。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论研究室主任崔伟认为,京剧与电影,无论是艺术精神、美学特点,还是表现方式,都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理想的状态是既充分利用电影的手段记录传播京剧经典,同时又能符合京剧的美学原则,“传神不走形”地凸显京剧魅力,确保以京剧为展示和欣赏主体。

     

        身为拍摄京剧经典传统大戏电影工程艺术指导小组成员,崔伟介绍说,工程在京剧电影化方面制定了鲜明的创作原则,即遴选尊重和熟悉京剧艺术的电影导演来拍摄京剧艺术影片。他认为,这不但保证了未来“京剧经典传统大戏”转换为电影艺术后,主体突出,神韵不变,精彩不减,同时也为京剧经典传统剧目和艺术家的精彩演绎,能更好地借助电影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达到剧场所没有的艺术和社会效果提供了前提。(本报记者 王国平 杜弋鹏)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