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星期三

    光明论坛

    “富而思饥”才能保持清醒

    作者:完颜平 《光明日报》( 2013年01月16日 04版)

        随着电影《1942》的上映,“饥饿”成了一个热词。很多人都由上世纪中叶河南人的那场大逃荒,将“饥饿”说开去。在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时候,为什么会大讲“饥饿”呢?这确实值得思考。

        其实,饥饿距我们并不遥远。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看望贫困群众,骆驼湾里608口人,有428人为贫困人口。村路两边房子低矮破旧,石块垒起的围墙上,靠着一捆捆用来烧火取暖的秸秆,寒风吹来,哗哗作响。总书记“看穷”是为了“治穷”,而我们“话饿”是为了“防饿”。确实,今天我们的日子过好了,但越是“天地富”,越要想着“穷旮旯”,“饱时要思饿时饥”。

        “近饱”需思“远饿”。中国有句话叫“富不过三”,说的是穷富也有一个“周期律”。历史上,中国曾经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但到了清朝末年,则“日落不再辉煌”。这说明,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富裕,也没有永远的贫穷,“风水总是轮流转”。中国人喜欢看大片,但我们有没有发现,中国人拍大片喜欢“记录过去”,美国人拍大片喜欢“假想未来”。当然,记录过去是为了警醒,假想未来同样也是为了警醒。我们希望未来的地球不发生毁灭性的灾难,也期望令人心悸的“狗吃人”的悲剧不再重演。

        从狭意上讲,“饿”是肚子空,想吃没吃上东西。但从广义上讲,还包含更多层面的“需求”。知饿,方想那“透明的红萝卜”。有人在一个饥饿的年份说了一句“三大碗也吃得下,可是要有呢!”当时的“三大碗”,不过只是那“三碗坚硬的稀粥”。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人们梦寐以求的“三大碗”,可能会有所不同。在“群楼包围的三角地带”,还有多少弱势群体,帮他们把摆在面前的“三大碗”盛满,亦任重道远。

        饥饿是危机的先兆,困难是改革的契机,挑战是成功的砺石。谁“准备好了”,机会就会留给谁。我们越来越走向富裕,也将面临发展进程中不断孕育的新难题。“富而思进”,可以克服小富即安;“富而思源”,可以坚定发展路径;“富而思饥”,可以始终保持一份清醒。站在新的起点,展望下一个十年,“处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转型期”的中国,仍可谓“危机”四伏,任何闪失,都可能使我们的“梦想不能成真”。想忧患、找短板、谋发展,只有懂得永远的饥饿,才能有永远的寻找、永远的创造、永远的奋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