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发明专利申请国”,2012年12月11日,这个消息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该组织发布的《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52.6412万件,继2010年超过日本后,2011年又超过美国的50.3582万件。”
“发明专利申请量并不是我国创新能力强的指标,我们更看重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此,他认为,申请量世界第一的意义不应夸大,申请量的大幅提升从一个方面说明我们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全社会专利申请的意识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从申请总量中也看到,体现基础性的、原创性创新的发明专利仍比较少,专利申请从数量大向质量高的转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专利正在从“虚”向“实”转变
说专利的“虚”,并不是说专利造假,而是由我国专利的性质决定的。在专利申报中,我国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与国外相比,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事业兴起时间短,在前几年,相当多的专利是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而发明专利却很少。“就保护技术创新而言,只有发明专利才有意义。国外的专利保护主要也是针对发明专利。”李顺德介绍,发明专利的特点是技术含量高、创新价值大、保护期长。
近几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的一个显著变化,体现在具有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我国不仅在发明专利的申请量上跃居世界第一,在发明专利的授权量上也突飞猛进。2012年7月16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为我国第100万号发明专利签发证书。截至2012年10月,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3.09件。
发明专利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同样是发明专利,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中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发明专利的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航天、深潜、高铁等相关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专利保护屡获突破。以航天工程为例,截至目前,有近2000件空间技术申请了发明专利。在高铁专项工程中,轨道材料、线路铺设、通信信号、电气设施等相关技术上也催生了大量发明专利。
“我国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在数量上大幅增长,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我国加大政策引导的结果。”李顺德表示,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确定了“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3.3件”的目标,这是检验各地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此,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对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或授权给予奖励或补贴,这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创新热情,也因此,我国的发明专利迎来了新一轮的申请高潮。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发明专利的总体质量还需提高,在申请数量世界第一的背后,还有些企业急功近利的行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常务副院长许春明表示,政府对发明专利的资助期是3年,3年后专利持有者需要支付专利维持费用。如何使政府的资助行为,成为企业自觉的行动,在维护发明专利的高增长方面,我们还需作出相当大的努力。
同时,如何推动重大发明专利的产生,如何提高全社会的创新能力,这是全社会面临的课题。
发明专利有量更要有质
“发明专利数量上的提高,表明我国政府注意到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但是,从政策层面上,应改变目前重数量而轻质量的导向,加大对国际专利和高质量专利申请的资助。现在的问题是,在发明专利质量的考核机制上,国家并没出台相关政策。”李顺德说,我们国家在基础性的、原始性的创新上还存在短板,比如汽车发动机、飞机发动机相关技术等,这些在世界上普遍使用的技术专利才是真正有质量的。
他说,“当然,从量变到质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国家现在对一些技术还处于消化吸收的阶段。很多也做了一些技术改进。这种发明专利有一定的意义,但真正体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的,还是基础性、原创性的创新,普遍使用的技术专利才有较大价值。政府在这方面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追求发明专利数量增长而忽略质量。”
对于企业的专利保护,李顺德表示,“从企业的角度讲,专利的本质是对技术的保护,是加强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所以应以市场为导向多申请发明专利。”
(本报记者 袁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