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30日 星期日

    第一书评

    他对京剧艺术发自内心的热爱

    ——《李瑞环谈京剧艺术》大家谈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30日   05 版)
    图为京剧《穆桂英挂帅》剧照

        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李瑞环谈京剧艺术》收录了李瑞环自1985年12月5日至2009年4月12日之间有关京剧艺术的讲话、文稿五十篇,分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兴京剧艺术”,“振兴京剧要在继承中求发展”,“重视京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音配像工程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抓好文艺体制改革、激活艺术生产力”五个部分,很多内容系首次披露。近日,《李瑞环谈京剧艺术》出版暨京剧艺术发展座谈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该书与戏曲艺术传承和发展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现摘登座谈会上的部分发言,以飨读者。

     

        刘连群(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李瑞环同志的京剧思想全面、系统而完整,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是在“文革”后的特殊历史时期,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就是在京剧界广为流传,人们通过多年困惑、摸索和体验而达成普遍共识的“先继承后发展,在继承基础上求发展”的指导思想。

     

        李瑞环振兴京剧思想理论中,同继承与发展紧密关联的是关于提高京剧传承水平的一系列论述。在1986年11月的一次讲话中,他指出:“我所主张的,京剧振兴主要是恢复质量。……不是京剧不改就没有观众,而是京剧演不好就没有观众。”1990年12月,在讲到“京剧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时他提出:“这里讲的提高,主要是指要提高京剧剧目的质量和演出的水平。京剧观众减少有多种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京剧演出水平和艺术质量下降……与过去特别是与五十年代的水平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05年,在纪念张君秋诞辰85周年座谈会上他又提出:“现在条件好多了,有录音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为什么不能赶上和超过前人?”就在这次讲话中,结合提高的问题,进一步阅释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指出“京剧艺术的发展创新,必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必须在遵循艺术规律的前提下,与时代、与自己的条件相结合,结合得好,就是发展,就有创造。”这一论断,是对前人成功经验的高度总结和科学归纳,为中青年演员的艺术提高和发展指明了正确途径和方法。

     

        叶少兰(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京剧团艺术指导):

     

        李瑞环同志为京剧的振兴辛劳工作的思想基点就在于他认为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他说,讲历史文化,我们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我们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背叛自己的祖宗,丧失中国人的人格。如果中华民族的光辉文化在我们手中丢掉那将有愧于祖先,对不起后人。

     

        李瑞环以务实客观的态度,提出了“文革”后出现的演员、剧目、观众三断档。舞台演出水平下滑、剧目单调贫乏、上座率萎缩。在这种情况下对优秀的京剧艺术要抢救,要先继承后发展。他明确地说,京剧就是京剧,京剧姓京,离开了继承的基础,奢谈发展,就会变成胡来。如果不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继承上,一味追求标新立异,那只能事倍功半,甚至糟蹋了京剧。改革必须按照京剧固有的规律去改。在继承中求发展,抓青年、促中年,充分发挥老一代传帮作用的振兴京剧的思路,又促使瑞环指导了培养高级人才的百日集训工程。经过一百天的艰苦努力,推出了十台质量上乘的大戏,为人才的成长和剧团的发展开了一个好头。

     

        吴江(国家京剧院原院长):

     

        《李瑞环谈京剧艺术》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怀,反映出作者的危机意识。他多次呼吁“绝不能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搞虚无主义”,明确指出:“文化部对祖国的优秀文化艺术,比如京剧等,要重视、保持、扶植、发展,不能让它们在我们手中丢掉。……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部,在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担负着十分重大的责任”。这种危机意识体现了作者强烈的使命感。收录的五十篇文章表现了作者缜密完整的思想体系,提出了振兴京剧工程切实可行的施工图。浩大的京剧音配像工程,完成了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天津青年团“百日集训”、“拜师学艺”拉开了全国京剧表演人才培养的序幕。《我改剧本完全是出于对京剧的热爱》又吹响了推动剧本文学改编、创作的号角。

     

        这本书不仅是李瑞环对振兴京剧的理论汇集,而且是对振兴京剧的实践总结。

     

        刘秀荣(国家京剧院艺术顾问):

     

        瑞环同志由衷热爱京剧艺术,是真懂戏,真内行。他既有艺术理论家的高屋建瓴,又有戏迷观众的接地气,思维缜密,充满哲学意味。谈戏论艺信手拈来,剧团、演员如数家珍。他把京剧作为学问来研究,对京剧本体的认识深刻到位,对京剧发展的脉络把握得清晰分明。他求真务实、身体力行,一竿子插到底,干一件落实一件留下一件,上至总揽全局的文艺体制改革,中至立足现实的京剧音配像、百日集训等重大工程,下至演员的师承、戏路、表演技法,可谓是顶天立地,细致入微,治大国如烹小鲜。他讲“少讲空话,多干实事”,真正体现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无论是音配像传承非物质遗产还是百日集训的方式把传统拜师学艺和现代组织培训相结合,无论是牵线搭桥让名师收高徒还是亲自动笔整理改编传统剧目,都充满了创意色彩和创新精神,有大智慧。

     

        邬书林(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

     

        《李瑞环谈京剧艺术》一书清晰地呈现了李瑞环同志在京剧艺术上的重要理论、伟大实践和丰硕成果,是三联书店全力打造的精品力作。该书一经出版,即在全国文化艺术界尤其是在京剧昆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相信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创新京剧艺术、培养京剧人才队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必将推动京剧的普及和发展。

     

        孙家正(全国政协副主席):

     

        李瑞环同志是真心喜欢京剧,对京剧艺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他这种热爱远远超出了个人爱好的范畴。他对国家的热爱、民族的热爱、人民的热爱,通过京剧这样一个媒介(载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最大启示是:对京剧不能仅仅停留在热爱上,在产生热爱、珍惜之情的同时,必须要非常清醒地意识到我们自己应该担当的责任,特别是:京剧艺术家和文化管理者的责任非常重要。作为党和政府的领导来讲,一定要明确自己对国家、人民的责任,要勇敢地把这份责任担当起来,瑞环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本报记者谭华、杜羽整理)

     

    三联书店致李瑞环同志的约稿信

     

        瑞环同志:

     

        您好。

     

        最近我们在考虑出版有关京剧方面的图书。我们知道,您在京剧艺术领域有很深的造诣,组织过“京剧音配像工程”,出版过《李瑞环改编剧本集》,多年来为在人民群众中普及京剧艺术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们诚邀您为我店编写一本《李瑞环谈京剧艺术》,把您历年有关京剧的讲话、文章,以及您对这门国粹的更多心得,结集起来提供给读者。我们相信,这会是一部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书。如果他们读完这本书,从此对京剧产生兴趣,愿意进一步学习京剧知识提高欣赏水平,我们的愿望就达到了。

     

        2012年是我店建店八十周年,如蒙您俯允,我们希望能在明年7月1日前出版《李瑞环谈京剧艺术》一书。

     

        以上想法是否可行,请您指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年8月9日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