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8日 星期五

    人与自然

    童年的魂牵梦绕

    作者:沈志平 (江西吉安)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8日 16版)

        那是一个夏日,午休时竟听到知了声,觉得有些奢侈。一枕知了,满床思绪。这飘飘忽忽的天籁,像一根丝线,将我牵引至童年的往事、故乡的乐土。

        我的故乡巴邱镇坐落在赣江西岸的玉峡山与凤凰山脚下。镇子不大,却像是故意空出北面地块,好让它生长稻谷菜蔬、高树矮树。这样的环境正是知了的乐园,故而也是细伢崽(井冈山地区方言,意小孩)的乐园。暑假,河风吹着凉快,草地躺着舒服,还可蹦下清澈的赣江里戏水,无数知了则在树上鸣叫,让细伢崽的心时时记挂着。

        树多是乌桕,也杂有几株杨槐与柳树。知了不好捉,它占着高枝,一双“纵目”管得到360度的视野,薄翼随时准备弹飞,习惯“打一枪换个地方”。为捉它,细伢崽试用过的办法还真不少。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出世的细伢崽大多瘦小,但四肢灵活,上树如猴。接近知了时不敢吐大气,生怕惊动它;待手够得到时,阴阴地伸手突然一按就成。记得最讨厌的是树上蚂蚁多,看你侵犯了它的领地,它就翘起屁股咬你,让你奇痒无比,严重时皮肤会起疱疹。用长竹竿做成的工具可以避免蚂蚁的叮咬:找来个透明塑料袋或网兜,口子套在铁丝圈上,再绑在竹竿的梢头,待够着了知了,兜口突然罩下就行。用蜘蛛网取代网兜就更好了,堪称天然的“万能胶”。类似的还有在竹竿梢头用根棕丝(也曾用牛尾巴毛)做一个活结,伸到知了前方从头上套它。知了不喜打扰,会用前肢拨开这根让它讨厌的细棕丝,这瞬间你轻扯竹竿,活结恰巧就把它的颈脖套住了。

        知了树上叫,天上飞,高洁得很,但它的大段生命却在地下度过,只吸食树根汁液,算是大隐士。在地下修炼五六年,长到大拇指粗时,它就趁了夜色(为了躲避鸟类等天敌的啄食)从地里钻出来,爬上树,丢下蝉蜕,展开翼翅,待天大亮时,它已经占了高枝,饮了晨露,见了大世面,故而大喊“知了”。细伢崽眼力好,往往轻易地就能找到地面新裂开的黄豆般大小的口子——那是土里的知了为出世而提前挖好的地道口。弄根树枝撬开泥土就抓到了它,用盒子装了等它蜕壳。看到它蜕完壳,背上变戏法般伸展开薄薄的翼翅,就想着为何自己不能一眨眼间长出翅膀,飞到天上去呢?

        知了不枉地底下修炼过,聪明极了。它为了求偶而在树上唱歌,同时要防着天敌,比如鸟类的啄食,还要防细伢崽的搜捕。于是它专门选细枝高枝占了,一有危险就“知——”地一声流星般飞到了别处,确定脱险后继续唱,你听了倒感觉它在气你急你,看你拿它怎么办。知了是不用嘴唱歌的,这惹得我们捉来研究,终于发现,秘密就在胸下两片刀形的器官上,它们盖着鼓膜,会振动共鸣产生声响。而凡无盖板和鼓膜构造的知了就出不了声,称它“哑巴子”。有趣的是能唱歌的是公的,哑巴子是婆的。

        知了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形体精致,一身洁净,手感硬实,从不咬人蛰人,还会听从指挥,被捏弄就发出美妙声音,因此是乡村的细伢崽最主要的天然玩具。被大人诱惑而用泥包裹知了或其幼虫,放灶火里煨了吃,又算是一种解馋。那时,揣着装满知了的纸盒往家赶,心里总是欢喜得不得了。快要到家门口时纸盒里的知了忽地一声鸣唱,立即引来周围一群细伢崽把你围住,盯着知了盒子,又看看捉知了的人,分明是在说话:也给我们玩玩吧?!于是分给每个人一只。

        知了那时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乐趣与慰藉,不少人孩提时代的“第一桶金”也跟它有关。

        这知了出土时蜕的壳——蝉蜕,是一味上好的中药,能卖了换钱!大人是没空或是不屑找这些壳的,而细伢崽却最乐意。每只一分钱,积下几十个后卖给药店或走江湖的货郎,就可得到几角钱或是一大坨米糖。换的钱买来作业本,会得到大人的夸奖;而大口嚼糖,则是那年代天大的美事。

        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我住到了赣江上游一个远离知了声的城市。尽管在水泥丛林里,偶尔会飞来一两只迷路的知了,可能有“哑巴子”在某棵新植的树上产籽,但水泥地里绝不会有大隐士,小区景观树的树腰上绝不会挂着蝉蜕,电子时代中、沉重书包下的细伢崽,也大都不知知了为何物了。日后,他们记忆中的童年,大概也不再如我般那么让人魂牵梦绕了。(作者为江西媒体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