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学习贯彻十八大 走基层大型采访13

    传统民俗重回广袤水乡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2日   01 版)

        冬日的南粤大地,一派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建设幸福文明村居的喜庆景象。日前,记者走进广东珠海这片广袤水乡,感受那里民俗文化复兴的热闹场面。“水上婚嫁”、“装泥鱼”、“乾务飘色”等持续了千百年的珠江西岸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一人振臂、万众呼应,一村领头、千户追随”的兴旺景象。

        记者走进黄茅海东岸虎山村,两位六旬老人正在一栋百年古民居里舞动着翠竹细篾,精心编织一只只用来挂在腰间、系于衣袖或握于掌中的小小鱼篓。乾务文化站站长周永燊介绍说,他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泥鱼”的代表性传承人黄炎庆和黄国富。

        黄炎庆告诉记者,这几年广东发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召,珠海各级政府掀起一股“非遗保护热”,斗门区上下开始为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文化强区”而持续发力,把“装泥鱼”的习俗从老一辈沙田人记忆深处发掘出来,加以传承和推广。村里年逾九旬的黄长久老人献出了祖辈五代相传的“装泥鱼”工具及其鱼篓制作技艺“六角编织法”。兴盛了240多年的“装泥鱼”传统民俗重回十里海滩,还搬上了联合国总部的演艺舞台。那些几近失传的民间制作工艺如今已成为年轻一代的喜爱之物和外地游客稀罕的纪念物品。

        斗门区文化馆馆长沈俊校告诉记者,珠江西岸民俗文化品种全、后劲足,动力来自于政府和市场两个“推手”。除满足演出市场的日常需求以及珠三角城镇汇演外,斗门区委区政府,还专门将珠江西岸古镇古村和民俗文化原生地比较集中的311平方公里水乡范围划为“疍家文化生态保护区”,拨出专款恢复历史原生态、挖掘传统文化元素、寻找和扶持各种民俗文化样式及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全区20多名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还能定期领取传承经费补贴。以乾务镇为例,政府投入25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民俗文化展览馆,每年在民俗文化上的投入就超过100万元。(本报记者 杨连成)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