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浙江:“来料加工”成就农民致富梦

    《 光明日报 》( 2012年12月22日   02 版)

        在浙江省义乌市后宅街道马踏石村,57岁的朱月娥一有空就从经纪人那里拿回礼品袋,完成最后一道工序——穿袋子。“经纪人让我们在家就有活干,每个月还能赚到近一千块钱。”朱月娥说,“烧完饭、打扫完卫生,再搞点‘来料加工’,赚点小钱,真是做工、顾家两不误。”

     

        眼下在浙江,像朱月娥一样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超过了百万。来料加工正成为浙江农村富余劳动力、部分就业困难人员就地创业就业的重要渠道。“来料加工业的发展,成就了一批经纪能人,富裕了一方百姓,浙江农村变得更加和谐稳定。”浙江省农办(扶贫办)副主任邵峰说。

     

        留守农民忙致富

     

        和朱月娥一样,在浙江省淳安县宋村乡,49岁的宋建英每天上午准时到经纪人家里领回材料,然后在家串珠子,每个月可以赚到700多块钱。“家里的田不多,闲着也是闲着。”宋建英说,孩子都出去上班了,自己在家里除了做饭就是收拾屋子,来料加工能消遣还有收入。

     

        “来料加工”对技术要求不高,加上简单、易学,一经引入,便广受村民欢迎。自从有了来料加工,留守的老人、妇女,一有空闲时间就做工,形成了“时时处处无闲人、农民充分就业”的良好局面。

     

        浙江省缙云县横塘岸村,以前村民沉溺于赌博,成为当地治安案件的重发区。自从发展了来料加工业,村民们比收入的多了,打麻将、搞赌博的少了;互助解困做好事的多了,打架斗殴说是非的少了,全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

     

        据统计,截至目前,浙江省“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超过130万人,其中29个经济欠发达县(市、区)“来料加工”从业人员达到102.3万人,年加工费收入达到81亿元,从业人员年人均加工费收入近8000元。“来料加工”成为名副其实的“富民工程”。

     

        经纪人搭起致富桥

     

        来料加工经纪人是联系市场、企业和从业人员的桥梁纽带。他们从企业拿到订单和原料,回到村里后再组织留守劳动力按照订单的要求加工生产,最后将产品返回企业。目前,浙江农村的来料加工经纪人队伍已经发展到上万人的规模。

     

        来自浙江省兰溪市的王兰芬也是一名“来料加工经纪人”。王兰芬原本好赌成性,因为赌博,家里一贫如洗,夫妻反目。2004年,看到其他人搞“来料加工”致了富,她痛定思痛,东拼西借凑了2000元钱,租了15平方米的场地,投身“来料加工”经纪业务。“来料加工”使她熟悉了市场,锻炼了能力,积累了资金。她创办了一家布艺公司,不仅还了债,买房买车,还租了23亩土地建了厂房,带领二级经纪人60多人和三级经纪人100多人从事来料加工经纪业务,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经济发展带头人。

     

        在日前召开的浙江省来料加工精品展洽暨工作会议上,王兰芬代表全省上万名经纪人作了发言,她动情地说:“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让我们携起手来,大的帮小的,小的帮微的,微的帮刚开始的,大家共同致富。”

     

        浙江省委副秘书长、省农办(扶贫办)主任章文彪表示,今后要继续支持来料加工经纪人创业,鼓励这些经纪人转型升级,推进生产场所基地化、生产手段机器化、加工内容自主化、加工产品高档化、营销手段网络化、组织方式企业化。同时把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配套产品、生产环节扩散到村户加工,直接带动农民特别是低收入人群实现就地就业,更加充分地发挥来料加工的扶贫功能,探索多种形式的“统分结合”机制,走出一条来料加工转型升级快速推进与扶贫功能充分发挥有机统一的路子。(本报记者 何平 潘剑凯 本报通讯员 方杰)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