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是我国极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最富有文化内涵、民族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瑰宝。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部委曾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中指出: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随着国家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尤其是2007年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重要传统节日与春节一起成为国家法定假日以来,传统节日的存续与发展、传承与弘扬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呈现出新的情况和态势,产生新的问题和经验,如何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已成为党和政府、学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关心和关注的社会和文化课题,也亟待学术界运用科学严谨的方法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及时了解现状,并提出对策性建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在2010年度课题中,专门设立了意在决策咨询的特别委托课题《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该课题得到文化部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高度重视,并专门成立了课题组,由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担任组长,文化部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馆长李心峰担任副组长,并聘请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学者刘魁立、祁庆富为学术顾问。
该课题组成员主要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专家组成,并邀请国内部分高校、研究机构有关专家参加。经过两年的辛勤努力,课题组按计划圆满完成该课题的调研、写作并出版了《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学术论著,取得了丰硕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该课题的部分研究成果曾在报刊公开发表,在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了较广泛的影响,活跃和推进了传统节日研究学术气氛和思考。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认为该学术课题将一个重要的成果呈现给社会,让人们认识到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马盛德认为,传统节日体现了一种文化认同,一种深入人们骨子里、血液里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传统节日还体现了一种仪式感,仪式在我们生活当中无处不在,婚礼、葬礼都是一个仪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感在一个民族和族群里面起到的是凝聚和团结、归属感的重要作用。传统节日体现出的共享性,让人们在节日中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和魅力,节日气氛给了人们一种文化美感和对人性的关怀,这是非常重要的。
马盛德说,由于工业革命和全球化的影响,传统节日在今天面临着一些问题,年轻人不太重视传统节日了,或者节日的氛围不浓了,这是人类社会从农耕文明走到工业文明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但我们的传统节日依然在顽强地体现出固有的氛围,展示出文化的力量,这让我们更多地思考,我们怎么样更好地体现我们自身文化的特点,保护我们自身文化的特色,并融入到当今的文明社会里。对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思考,对我们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的。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现状与对策》课题组常务副组长李心峰说,该课题与过去有关传统节日研究的课题相比,有其特点——特别注重对现实状况的调研,特别注重提出一些决策咨询性的意见。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将课题分成了十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大部分都是传统节日当中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是社会方方面面包括政府机构、学术界、人民大众和新闻媒体共同关注的一些问题。课题组将这个课题作为一项关于决策咨询的学术研究,在这十个子课题的要求下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决策咨询性的意见。
该课题学术顾问、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近年来,我国在传统节日研究中取得一个重要突破,就是集团军式的研究,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较大规模的研究,其中两个重要“集团军”,一个是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一个是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中国节日志》研究课题。这两个研究,会对我们传统节日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深化作用。
祁庆富说,弘扬节日文化研究的课题,为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弘扬节日文化作出了特别贡献。中央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提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党的文件提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内涵,这已成为党的一个决策,由此可见这个课题的重要性。传统节日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龙头和核心,因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方式中,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一个项目,也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是最能体现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部分。
在国务院已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目前已经形成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中和节等九大传统节日系列,31个民族的44种少数民族节日进入了国家级名录,这些民族节日基本涵盖了全国少数民族节日。除了这些传统节日,我国还有一些具有传统性的节庆活动譬如歌会、民间盛会、开阳节等等,以及伴随着传统节日的民间信仰,都和节日有着千丝万缕的、割不断的联系,属于广义的传统节日范畴。
祁庆富说,除了传统节日和民俗外,还有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民间曲艺、传统美术、传统工艺,以及传统游艺譬如说秧歌、龙舞、赛龙舟,都是在传统节日进行的。传统节日以及与传统节日相关的表现形式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占有最大的比重。祁庆富认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就应当尊重民间信仰和尊重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中的仪式性和信仰性是其核心,应该起主导作用,如果把这个破坏了,就会破坏传统。而现在,传统节日的仪式性受到了较大冲击,由于商业化的追求,将仪式性拿来进行表演,或者将节日中的某一个表现形式拿来进行表演,甚至泼水节一年中什么时候都在泼。
祁庆富说,目前在弘扬节日文化中有两个误区值得警惕,一个误区叫作狂欢节,一个误区叫作情人节,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和商业化的影响,许多地区的传统节日都在往这两个误区靠拢,现在到处都是情人节和狂欢节。甚至在去年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有一个白族在固定的节庆期间进行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文化空间,也是民间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白族绕山岭,竟然用英文注释说白族绕山岭是白族的狂欢节和情人节,这种提法连西方人都不接受。祁庆富说,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和优秀精神的文化空间,是节日的核心,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重要的是在挖掘节日文化内涵上下大功夫。
文化部民族民间文化发展中心正在全国展开《中国节日志》研究项目,利用全国的学术研究力量对节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全面研究。据李松主任介绍,该项目认定的传统节日大约为120个,包括节日和庙会等,目前基本结项的接近40个。这个项目是国家重大项目,在全国学术界进行了很大的投入,目前有上千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在进行研究工作,仅田野调查点就接近一千个,要撰写一千到一千五百个调查报告。该项目规划了三年,持续研究约六年,前后大约用九到十年时间,2016年完成这个对全国节日研究的项目。该项目对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按照中国修志的传统进行研究,同时进行大量的田野调查,并辅之以节日影像数据库、节日文化发布平台等,使整个研究形成一个综合效果。
李松说,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基础是农耕文化或草原文明,传统节日则脱离不开这个文化土壤,但是,我们今天碰到的问题是城市化,于是就面临着二元结构的节日文化纠结。譬如说经济和文化二元结构,春节时高速公路免路费,本来过节回家是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但高速公路免路费还是因为经济指标,还是按照黄金周的方式来进行。又譬如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结构,农村没人操心放不放假的问题,一进腊月就忙年了,过完十五还得歇几天,二月二干不干活都不一定,农村人很自在,但城里人却为哪天放假非常操心,这种二元结构下的纠结把节日完全扭曲了。《弘扬节日文化研究》课题研究提出了许多非常有益的建议,但是很多问题譬如二元结构下的传统节日、节日与宗教和民间信仰等,还要继续深入地进行对策研究,并通过研究而提出对策性的建议,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