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杜尔伯特2004年就提出了“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的建设理念,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具体工作?
薛志伟:2004年,我们开始在草原全面禁牧,并承包到户经营管理。同时政府积极探索畜牧养殖新模式,千方百计地促成百姓养好牛。推广奶牛舍饲,大力发展饲草饲料种植。去年实施“人畜分离”工程,出台优惠政策,建设标准化规模牧场,政府现金扶持、贷款贴息、打井架电修路等项投入,相当于为投资者省下一半的资金,使得禁牧顺利进行。
“十一五”期间,全县投入资金9000多万元治理“三化”草场,治理后的草场草群从原来的5厘米增高到35厘米,覆盖率从26%提高到75%。通过引嫩工程,为境内湖泊补水。2008年全面实施生态补水,累计补水超过10亿立方米。洪水管理和水资源统一调配,兴建总投资347万元的连环湖引水枢纽工程,开辟了为连环湖水系补水的最佳途径。如今,全县每年人工补水1.5亿立方米以上,基本保证了生态平衡所需。
在全国率先开展生态审计,制定考评体系,审计生态建设资金、造林保持率、水土保持率、植被覆盖率等13项指标以及破坏草原等3项刚性指标。通过生态审计,2010年全县共治理沙地463亩、盐碱地4200亩、取土坑262亩,投入生态建设资金5500余万元,各乡镇落实生态治理项目30个。
记者:8年的生态建设攻坚战,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给杜尔伯特带来哪些生态效益?
薛志伟:通过林草水综合治理,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累计造林22.7万亩、改草43.8万亩、补水11.3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12.8%,增长了2.6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降至0.88标煤。生态经济体系逐步建立,林果开发起步良好,草业发展前景乐观,水产养殖效益明显。我县跻身百万亩沙地人工林县份,被评为国家生态示范区。
由于生态环境的优化,畜牧业发展势头迅猛,全县养殖奶牛10年增10倍,达到19.8万头,单产3年提高1吨多,年交售商品奶21万吨,实现牧业产值25.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60%来自牧业。鹅鸭、狐貉饲养量分别达到189万只、95万只。旅游业也借势腾飞。2007年至2011年累计接待游客37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亿元。
记者: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报告强调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今后会采取什么措施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杜尔伯特的百姓真正过上幸福生活?
薛志伟: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听后备受鼓舞。今后5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期,也是全面实现“牧业强县、旅游大县、生态名县”建设目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将进一步凝聚共识、凝聚力量,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本职工作上来,埋头实干。
在“牧业强县”建设上,真正形成多元牧业格局,产业集群形成一定规模。我们将建成中国优质奶牛养殖基地、优质奶源生产基地、优质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杜尔伯特牧业品牌,使全县畜禽饲养的集约化率达到85%以上。在“旅游大县”建设上,将围绕“民族风情、生态休闲、养生度假”三大品牌,打造4A级景区4个,5A级景区1个,完善产品体系、客源体系、管理体系,构建四季旅游新格局。以旅游业拉动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1.6%。在“生态名县”建设上,把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根本措施。完成造林25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5%,村屯绿化率达到100%,改良草原100万亩,水域面积恢复到200万亩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静态总量减少10%以上,万元GDP能耗降至0.728标煤,全年大气环境空气质量一级以上天数达到300天。
“十一五”期间,“三县”建设为杜尔伯特县经济建设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也让草原人民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二五”期间,我县争取GDP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6.5%,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0元、16800元,年均分别增长12.4%、13.1%。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本报特约记者 朱伟华 张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