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摘自十八大报告
常会听到海外归来的华人这样感叹:“在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回国内,好脏好乱好热闹。”言语间,希望祖国有朝一日能够“好山好水好热闹”。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十八大绘出这幅美好蓝图令人憧憬,对她的实现令每个中国人心向往之。
政协委员多年来,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发展绿色经济,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提案和有价值的建议。有的具有前瞻性,有的具备现实可操作性。当他们了解到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布局,拓展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由此引出“美丽中国”这个提法格外高兴。有的委员说:“这将激起人们多少遐想,引来民众多少期盼!”
绿色之约 寻求增长的引擎
由全国政协连续举办四届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被称为“绿色之约”。
由于它连年来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坚守和执著,这个在中国西部城市举行的生态会议正逐渐成为国际性高端会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全球性问题。它的意义早已超出了会议本身,成为一个坚守绿色发展的标志。
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应当大力推动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这是全国政协副主席李金华在今年7月的开幕式上,就“全球变局下的绿色转型与包容性增长”提出的建议。
“一年又一年,贵州累积着绿色发展的潜力,这一城市发展理念也得到更多的认可。”作为主办方之一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和环境委员会主任张维庆是“绿色之约”的亲历者。他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制度性平台,会议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促进各种生态文明实践的不断深化。”
就在今年的贵阳会议上周生贤部长代表环境保护部与贵州省人民政府签署了《进一步推进贵州环境保护工作合作协议》,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贵州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
“要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将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纳入各地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周生贤的话,源于他多年在环保领域积累的感悟。
护水协议 五市政协挑重担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
但是,2007年太湖流域因为水质污染发生的供水危机,提醒了人们:保护秀美太湖,重建良好生态,已经成为全流域人民的共同责任和重大历史使命。从那时起,环太湖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市的政协主动挑起了这一历史重担,召开联合议政会议,为江苏、浙江两省这五地的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
继“让太湖水更净更美”、“新兴产业与太湖保护”等主题之后,今年的环太湖五市政协联合议政建言献策,把主题定为“加强太湖湿地建设,保护太湖生态环境”。
太湖湿地对太湖之滨的苏州、无锡、常州、湖州、嘉兴五市来说,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55万平方米的湿地是“淡水之源”、“物种基因库”、“储碳库”,能够净化水质,具有强大储水功能,维护着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完整,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市政协视保护“地球之肾”为己任,环太湖五市政协第四次联合议政会议形成《关于加强太湖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的联合建议》,提出了五个方面12条建议。
太湖属于长江流域,长江的状况也令人忧虑。
政协委员在调查研究中注意到,在长江这条“大动脉”及其密集的“毛细血管”上,布满了众多取水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这些取水口还在不断增加。与这些取水口同步增加的,是越来越多的排污口。
对于长江的保护与发展,民进中央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深入调研,连续14年关注水资源保护与发展问题。2006年,民进中央整合资源,组织长江中下游八省市民进组织共同考察调研,提出《加强沿江重化工产业规划布局,切实保障长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提案,促成国家六部委联合专题调研,谋划应对方案。
今年,民进中央将长江保护与发展研讨会的主题定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还提出核心在于建立有利于生态永续发展的长效机制。8月16日到18日,由民进中央、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在长沙联合主办了“2012长江保护与发展研讨会”。
“由于流量减少、水流不畅、湿地萎缩,内湖、内河水体富营养化十分普遍。沿江排污量在增加,而水体自净能力和环境容量大大降低,地区水质污染和水环境恶化必然呈现加剧趋势。”洞庭湖管理局局长沈新平说,无论如何,治污仍是重中之重。“以入湖排污控制量为抓手,加强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一定要使水功能区入湖污染物控制在水体自净能力范围以下。”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副主任王玉庆认为,在长江流域大力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十分重要,要将环境容量和环境准入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准和内容。“防污、治污与生态保护同等重要,要针对不同流域不同特点,合理安排产业,避免产业调整中的污染转移,并要对生态指标进行严格科学论证。”
这些护水协议,对于重建长江流域良好生态,发挥了重大作用。
“绿色”建议 保持永续发展
人们重视“永续发展”是因为生态文明是在深刻反思工业文明飞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发展难以为继的沉痛教训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遵循自然、经济、社会、生态等整体运行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多年来一直在研究生态文明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会长陈宗兴认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和国家对人类文明结构、文明形态、文明进程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拓展、新贡献。
陈宗兴还特别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要把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观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我国社会消费正处于升级转型阶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建立绿色消费体系,不仅可以扩大国内绿色消费需求,带动绿色产品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会改变公众的消费方式,使人们的消费行为符合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
为此,政协委员建议,要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报记者 倪 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