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时代先锋

    为了我们的“中国梦”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2月10日 01版)
    罗阳同志生前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钢摄

        12月6日,沈阳的雪静静落着。

     

        沈飞院里,一栋上世纪50年代的三层苏联式建筑矗立在雪地和青松间。224房间的窗檐上挂满了冰凌,这是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罗阳的办公室。书柜里除了各式各样的管理类书籍,还有一本横卧的书,书名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实现胆大包天的目标,需要有献身精神,付出真实的努力。”书桌上的笔记本里罗阳用黑笔写道。在“献身精神”和“真实的努力”几个字上,罗阳涂上了重重的红色。

     

        二十年设计飞机、十年制造战鹰,用生命诠释坚守

     

        11月24日,辽阔蓝天白云间,首批“飞鲨”以雄健的身姿平稳触舰,罗阳凝望着这优美的弧线,听着最爱战机的轰鸣,他又一次落泪了……

     

        二十年设计飞机、十年制造战鹰,从一名普通的飞机设计员成长为歼-15等若干重点型号战机的研制现场总指挥——

     

        每一次飞机起飞前,他的手心里都攥着汗;

     

        每一次飞机落地时,他都会热泪盈眶……

     

        11月25日。在现场眼看着歼-15在完美触舰的沸腾声中离去,51岁的他来不及喝庆功酒,来不及去探望79岁的母亲,来不及再和妻子、女儿说上一句话……

     

        驰骋航空武器装备设计制造领域30年,溘然谢幕于海天之间。和无数的中国航空人一样栉风沐雨、披肝沥胆——执著与坚守背后,他到底有着怎样的心灵世界?

     

        1978年罗阳参加高考,属于“新三届”。他的分数本可以上清华、北大。但从小喜欢航空的他选择了北航。1982年毕业后,罗阳被分配到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正赶上歼-8Ⅱ型飞机设计攻坚。

     

        那段时间,罗阳和大多数技术人员一起,为了抢节点,饿了啃口凉馒头,困了趴在图板上打个盹儿,醒来继续干。

     

        那时,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财力捉襟见肘,军工行业整体不景气。国家一年只生产一个机型。科研项目少,实验室呆不住,很多年轻人有了不同选择。和罗阳一年进所的40个高校毕业生那几年走掉了一半,有的出国、有的下海,罗阳却坚守着。1989年他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好多所里的青年人读完研究生后又离开了,罗阳仍然选择了坚守……

     

        “凭罗阳当时的能力,找一个挣钱更多的单位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曾和罗阳同在中航工业沈阳所工作过的中航工业沈飞总工程师袁立说,“但我们这些留下来的人有一份坚守,我们坚信国家的航空工业的未来需要我……”

     

        正是这份执著与坚守,让简陋的设计室变得丰富,让寂寞的心变得明亮。

     

        “凡属于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干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定主意要做的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个契约,便是自己对自己加一层责任。”罗阳常引用梁启超的这段话激励自己和身边人。

     

        “罗总一次来我们新机试制部,发现了一个小问题,他严厉地说‘要找出原因背后的原因,问题背后的问题’,我们一起谈到晚上九点,一起吃盒饭。”中航工业沈飞新机试制部的欧阳说,“当时,我把10多张图纸铺在地上,连起来有20多米。他就蹲着一点一点看,起身后,他笑着说,这个东西就是我想要的!”

     

        “新型号研制的节点快到时,罗总和我们一起坚守,他就坐在我们车间的床板上和大家聊。”新机试制部韩崇杰说,“听说我患糖尿病,罗总专门叮嘱食堂的师傅多准备些健康食品……一次他在车间被蚊子叮了一下,他说:‘有蚊子你们能休息好吗’?我们说‘开上风扇就好多了’,他却说,‘开风扇容易着凉’。他后来安排给车间所有人配了花露水……”韩崇杰的眼中闪着泪花。

     

        五年间实现多个型号首飞,用行动诠释担当

     

        时间的巧合似乎透露了一个秘密——

     

        1951年6月29日,沈飞奠基成立;

     

        1961年6月29日,罗阳在西安出生。

     

        沈飞职工还记得,今年罗总在加班中度过了自己的生日,当技术员们让他许生日愿望时,罗阳笑了:“我的生日和沈飞同一天,第一个愿望——希望沈飞越飞越高!”

     

        罗阳和沈飞同事不会忘记国外考察的经历,他们踏上了一艘航母,上面密密麻麻地停满了飞机。飞机种类各式各样,机翼不同的折叠方式让人眼花缭乱。

     

        追赶,不停地追赶,是这个时代赋予航空人的重托和使命。

     

        航空发动机,因其集顶尖知识和技术而号称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200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发动机通过国家定型鉴定。但要配装飞机却还存在很多困难,最重要的是使用首台国产发动机还存在一定风险。

     

        在最关键的时刻,罗阳坚决主张飞机配装国产发动机。国产发动机最终配装战鹰,结束了我国不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历史。

     

        中航工业发动机总经理庞为说:“飞机配装国产发动机会承担一定风险,弄不好会拖飞机的后腿。如果不是站在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没有自主创新的谋略和胆识,就难作出这样的抉择。罗阳的选择,需要何等的魄力和勇气!”

     

        一架战斗机零部件超过28000多件,千丝万缕,千头万绪。

     

        作为歼-15和多项重点型号机型的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要指挥千军万马。交付数量多、管理难度大、成品配套不及时、生产不均衡、资源配置短缺……研制任务节点迫在眉睫。

     

        这背后是无数个不眠的日日夜夜,无数次摔倒后的倔强爬起。

     

        “罗阳对工作非常执著,自己的事情却很少放在心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航工业沈阳所副所长杨凤田回忆说,“当年评定‘研究员’的时候,别人忙着准备答辩材料,罗阳却问我‘要不要报名’?”

     

        “他要求职工每年体检,还要求职工带上家属一起体检,但他自己却忙忘了。他请了心血管专家给职工讲座,自己却因为太忙没有听。”沈飞党委书记谢根华说。

     

        “前些日子,我去他家里守夜,客厅的灯是八个莲花瓣,其中有三盏灯不亮。”曾多年担任罗阳秘书的徐英志说,“房子还是上世纪90年代中航工业沈阳所给职工分的,家里的一切仍保留着90年代装修的风格,土得不能再土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换一个更好的房子呢?

     

        罗阳说:“住得好好的,没有必要换。”

     

        而这段时间,沈飞公司却改天换地。罗阳担任沈飞总经理5年,沈飞实现多个型号首飞。5年中,沈飞的产值从49亿元上升至123亿元。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说:“10多年前我们的航空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是望尘莫及,到2005年前后可以说是望其项背。而今天,我们正在向着同台竞技努力。”

     

        十年“611”、“711”是工作常态,用奉献诠释忠诚

     

        国产歼-15舰载机首次成功降落航空母舰“辽宁舰”,一举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受到世界空前关注。这项技术被喻为“刀尖上的舞蹈”。

     

        “台上三分钟”的惊艳饱含了太多“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从1949年美国海军开始大规模部署飞机到1988年,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损失了近1.2万架飞机和8000多名飞行员。风险和难度可想而知。

     

        作为一架全新的战机,歼-15由数万个零件组成,从图纸到整机,随后一次次试飞、一次次调整,从人员安排到设备更新,整个过程中遇到到重大问题都需要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指挥决策。

     

        “干这一行,压力随时都在,压力的状态是我们的日常状态。”歼-15总设计师孙聪说,“何况,罗阳在歼-15项目之外还同时忙于其他多个重点型号。”

     

        “早期装备都是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但到了一定程度,我们没有‘拐棍’了,就需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干。2002年以后‘611’(每周上六天班,每天11小时)、‘711’(重点岗每周上七天班,每天11小时)成了常态。”孙聪说。

     

        作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更是这样,不仅要想着保节点、保质量,还要想着沈飞1万多人的吃饭问题,想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有些人不理解——这么累到底为了啥?

     

        “我想,是一种对民族强烈的情感。”孙聪说,“我们在一起聊天,多半是谈工作,我们唯一愧疚的是对子女。”孙聪沉默了一会儿说,“我们运气好,都干成了。如果只看到利益,也许早已离开了。”

     

        “罗阳在辽宁号上和我的最后一次交谈还是‘工作’。”孙聪回忆说,“罗阳说的还是‘先进的手段要向批产转移’、‘不仅要想现在沈飞怎么发展,还要想今后十年、二十年怎么发展……”

     

        的确,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中国航空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这种机遇对每个航空人来说,是一种如饥似渴的赶超、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执著、是一种义无反顾的忠诚。

     

        “看到成功着舰,罗阳一定是太高兴了……”中航工业沈飞总工程师袁立说,“那真正是一种忘我的境界——他总是用最短的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质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

     

        中航工业沈阳所珍藏的当年录像里,年轻的罗阳穿着海蓝色的球衣,戴着细框眼镜,排球场上的他敏捷地接球、有力地扣杀,胜利的笑容充满了阳光。

     

        “还记得罗阳最后的十多天都在旅途中度过,本来参加完珠海航展回到沈阳可以回家看一眼,但他急着上舰放弃了回家的机会。我给他收拾遗物时,才发现箱子里还有一件他没来得及交给母亲的礼物。”秘书徐英志说,“那是一袋从深圳买回的老年保健品……”

     

        “我们多想和家人分享每一次成功的喜悦啊,但是因为工作性质,每一次成功首飞时,我们只能在研究中心的大楼里奔走相告,我们会跳起来拥抱、流泪、欢呼……”和罗阳同年进所的中航工业沈阳所综合航电部党总支书记程梅说。

     

        漫漫航空报国之路,让多少年轻的航空人早生华发,让多少航空人怀着对家人的愧疚默默前行——60年前,金连佐在沈飞工作,接着他一家四代共27人都选择了沈飞,累计工龄长达656年;20年前的一个大年初二,一位加班的航空工程师病逝在沈阳所办公楼前的雪地里;10年前,一位连续奋战,誓守节点的年轻设计员因长时间疲劳昏倒在发图现场;一周前,一位80后的小伙子终于补办了一场被拖了近一年的婚礼……

     

        我们理解了罗阳,理解了航空人,他们是一个缩影,一个为了祖国的强大和民族的利益忠诚奉献的群体。在追寻“中国梦”的漫漫征程上,历史会记住他们,人民会记住他们。

     

        (本报记者 冯 蕾 毕玉才)

     

        向大爱和忠诚致敬

     

        作为“为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的第一人”,罗阳事迹被无数次传递。

     

        让我们向航空工业英模的崇高精神致敬,让我们向知识分子的大爱与忠诚致敬。

     

        罗阳精神是忠于事业的精神。在上世纪我国军工业最困难的时期,他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他不为外界诱惑所动,执著工作;在航空工业加快发展的进程中,他与时间赛跑,不负重托。

     

        罗阳精神是忠于国家的精神。“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罗阳的战友说,每一次首飞,他们都会流泪。这泪水背后饱含了太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释放了太多无以言尽的压力。这艰辛与压力的背后,是一份沉甸甸的国家责任。为了国家武器装备的强大,为了加快追赶先进的脚步,罗阳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带领他的团队奋勇前行。他用炽热的信念默默坚守,用饱满的精神不停前行。

     

        罗阳是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是为了民族复兴伟业不懈奋斗的群体的代表。在航空战线和各个国防科技战线,有着无数像罗阳这样甘于奉献、不计名利的人,正是他们的殚精竭虑、不畏艰辛,才有神舟飞天的梦想成真、蛟龙潜海的中国奇迹;正是他们的默默付出、执著坚守、舍身忘我,才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的差距,让我们的国家更有尊严,让我们的民族更加自信。

     

        时代永远需要罗阳式的英雄,他们是共和国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两弹一星精神”“航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到“罗阳精神”,精神之光薪火相传,这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精神食粮、这是我们勇往直前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开启新的航程,我们要在各自的岗位上学习罗阳精神、践行罗阳精神。只要13亿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必定能带领中国这艘巨型航母破浪前行,必定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迈出更坚实的脚步。

     

        (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