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后,“教授”这一令人艳羡的头衔,将不再是大学教师的“专利”,北京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教授”了!近日,北京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在西城、朝阳、通州三区“先行先试”,打破实施20多年的中小学职称评价体系,将原来相互独立的中学、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设置为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并首次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试点改革涉及35149名中小学教师。
打破实施20多年的职称评价体系
据了解,北京现行的中小学职称评价体系始于1986年,中学、小学是两个独立职称序列。原来中学教师最高等级为副高级,小学教师最高等级为中级。改革后,试点区县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将统一设置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共5个等级。此举打通了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意味着中小学教师也能评“教授”了。
据悉,在试点的西城、朝阳、通州三区,不仅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也适用职称评审范围。根据综合测算,三个试点区县可推荐54名候选人,最终可评出18个“正高”职称。
从教20年可参评“正高”
北京中小学教师能评“教授”,并不意味着评选“门槛”的降低。对不同职称等级,根据要求,从教书育人、课程教学、教育教学研究、影响力、学历经历5个方面,有侧重地考核,充分体现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如正高级教师标准,除要长期在教育教学一线、教书育人成果突出外,还必须在本教学领域有很高知名度,近5年受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材、教学参考书的编写;被评为“北京市特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学科教学带头人;取得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后,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满5年;累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20年等。
据了解,明年三个试点区县完成职称评审试点工作后,将在北京市推行职称改革。
优秀教师更有奔头
据了解,在这次改革试点阶段,中学教师职称结构比例不变,小学高级教师首次聘任比例控制在小学专任教师的10%以内。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硕士、博士应聘到北京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执教。如果小学教师到中级、中学教师到副高级就到了职业追求的“尽头”,这不仅有失公平,而且也限定了他们的职业发展,不利于鼓励教师终身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正高职称,意味着中小学教师只要在教学、教研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就可以获得高级职称,工资待遇和职业地位与大学教授看齐。这对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培养造就中小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专家,提高教育质量,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报记者 张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