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不大不小的喜讯在南京传开,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为特殊教育培养师资的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要升格为本科了。这究竟是怎么一所学校?凭什么升格为本科?怀着好奇,记者来到这所学校一探究竟。
校园深处有大爱
走到图书馆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一面由不同语言、字体绘制的一百个“爱”字拼合而成的“百爱墙”。
“博爱是我们的校魂。”该院党委书记丁勇介绍说,“特殊教育首先表现为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和博爱精神,特殊教育工作者必须是有博大胸怀的人,是有爱心和献身精神的人。”
爱是这个学校的灵魂吗?带着疑问,记者试图在校园里寻找答案。小路上,三五结伴而行的普通学生和聋哑学生正用手语交谈着,全然看不出隔阂;畅通的盲道随处可见,每一处台阶旁都有专供轮椅上下的斜坡;教学楼上,分别用汉语、手语和盲文写着校训“博爱、自强、求是、创新”;教学楼大厅内,墙上悬挂着多幅聋哑学生和智障儿童的绘画作品。虽然这些作品不能与正常孩子的作品相媲美,但这是残疾孩子在学校师生花费大量爱心、耐心的指导下用心描绘的世界。
在学生宿舍,普通学生与残疾学生混合住宿,通过无障碍通道,残疾学生与普通学生一同进出。课余,他们又凑在一起用手语谈天,这一幕甚是温暖。
在南京特教学院,正是由于爱的浸润,从学院走出的2万多名毕业生才会主动踏入全国各地的特殊学校之门,奉献于一线教师岗位。
用心学会爱
“我们把学生变成‘残疾人’,让他们亲身体会到残疾人生活的种种不便和巨大困难,让他们学会爱别人。”方仪院长介绍说。
在定向行走课上,学生用眼罩蒙着眼睛、拿着盲杖,模仿盲人上下楼梯、进出教室;听力实验室内,学生反复使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听力测试,提高准确诊断听力残疾程度的能力;在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课上,学生们在平衡木、荡板等训练器材上亲身感受训练对行为康复的影响……
学院还把“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康复中心。
记者采访时,遇到了大三学生赵奕,她拉着记者看她电脑中的图片。“你看,这是我在康复中心和圆圆的合影,你看她是不是很阳光?”原来,圆圆是赵奕在建邺区康明自闭症康复中心遇到的患有自闭症的小女孩。在赵奕一年多的帮助下,圆圆不再拒绝和人近距离接触,也渐渐能够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了。赵奕感慨地说:“这让我意识到自己从事特殊教育的价值所在,这段时间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站得稳”的特教师资
培养什么样的师资是残疾人所需要的?对于这个问题,丁勇书记给出的答案是六个字,“站得住,站得稳”。
从这个立足点出发,学院从专业建设入手,将建院初的3个专业扩展到如今的22个。
1982年,南京特教学院成立时仅有盲、聋、弱智教育三个专业;1993年,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具有康复训练功能,学校及时开设了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专业;2001年,随着特殊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新增信息技术教育、康复训练和英语教育等专业;如今,学校扩展设立的22个专业覆盖了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所有阶段,其中“视障教育”、“随班就读”、“音乐康复”、“社区康复”等是目前国内独有的特色专业。
不断创新的专业设置、日渐完善的专业体系,从南京特教学院专业建设中不难看出,“为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绝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刘文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