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的新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取材于同名小说,这部获得2002年布克奖的小说是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第二本作品。马特尔曾经的海上旅行经历和从水手嘴里听来的故事显然给了他很多的创作灵感。小说对主人公派的这次海上漂流细腻的描绘和充满想象力的书写使这个故事被认为是“最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小说”。
但是李安做到了。当然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先进技术功不可没。毫无表演经验的印度年轻人在CG技术的帮助下成功地跟一头成年的孟加拉虎在同一个镜头中对戏;无法被人类驯服的鲸鱼得以在漆黑的海面上画出完美的巨型圆括号,溅起的水花和雨点简直就要滴到3D影院第一排观众的脸上。《阿凡达》的导演詹姆斯·卡麦隆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之后充满敬意地表示,应该把3D技术交到李安这样的导演手里。
卡麦隆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并不仅仅是一部加强版的《阿凡达》。技术的无可挑剔,服务于一个更为深刻的故事。并且,李安把这个故事讲得和小说一样发人深省,充满了对人性的悲悯和对理智与信仰的思考。剧本前后改了400多稿,李安没有吝惜,花了几乎三分之一的时间交代派的成长经历,也对结尾突然逆转的残酷解读没有回避处理。这使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没有沦为又一部好莱坞式个人英雄主义的鲁滨逊历险漂流大片。
电影中派讲的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其实不无关联,甚至相互呼应,第二个故事中的法国厨子对应的是第一个故事里的鬃狗,中国水手是斑马,猩猩则是派的母亲,而派充满兽性的本能就是老虎理查德·帕克。对于两个版本的故事孰真孰假,李安和原著作者一样,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正是影片发人深省的地方,看到截然相反的两个视角所描绘的同一个故事,提醒观众思考是什么在左右着自己的世界观,也让观众更深入地去认识自己的世界观。正如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少年派的这段漂流经历在每个人的眼中也映出不一样的意义。少年时代对信仰的追随使得落难的派在与猛虎的缠斗过程中也嗅出了悲惨人生的奇幻芬芳。纵然手握利器、身染血迹,仍然保持内心赤子般的善良慈悲与纯洁,这大概就是浮沉在好莱坞的李安心中认为值得保护与彰显的价值。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