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叶辉)一张折叠的红纸,一把小剪刀,一双灵动的巧手翻飞舞动,省级非遗项目临海剪纸传承人、临海市城西中学张秀娟老师边说边剪,几分钟后,一件作品便完成了:正看是牡丹,倒过来看是蝴蝶。这是11月27日下午记者在浙江省临海市紫阳街“临海剪纸艺术传习所”见到的一幕。
“传习所”只是张秀娟的一个工作室,她真正展示剪纸艺术的基地在该市城西中学。自从将自己祖传的剪纸艺术带进学校,带进课堂,带进乡土教材,这门濒临消失的非遗项目在她的精心传授下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
“利用学校开展地方传统文化和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让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进乡土教材’,这是我市探索保护和传承非遗项目的成功实践。”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卢如平27日对记者说。
临海市是浙江省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的县级市,历史文化积淀丰厚,有3项国家级、15项省级、36项台州市级非遗项目。进入本世纪以来,面对一些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现状,该市积极探索利用学校进行保护和传承的新路,力争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的校园文化建设新局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临海市教育局副局长陈凌晨介绍,该市探索非遗项目的“三进”之路始于2004年,教育和文化部门联合制定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的政策措施,鼓励学校建基地,依托基地开展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活动,调动和激发学校和学生传承非遗、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热情。
“三进”活动使临海词调绝处逢生。据悉,该市于2008年在回浦实验小学建立传承基地,将临海词调作为乡土教材列入该校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该校二至六年级1300余名学生均参加临海词调坐唱学习,并从中遴选出28位苗子组成“临海词调春苗班”,聘请临海词调剧团老艺人进行系统、规范的传授,组成十人传统丝竹乐队伴奏。目前临海词调在一些文艺演出中已成为常规的演出节目。
为扩大非遗传承的影响,该市还举办“弘扬传统文化,传承国粹经典”大型文化展演、“非遗进校园”、非遗项目展演、专题图片展览、传承人现场手工技艺演示等一系列活动,宣传非遗的价值和意义,使学生欣赏了艺术,学到了知识,也充分领略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非遗项目进校园、进课堂需要教材。市教育局组织人员搜集与非遗相关的资料,组织编写乡土教材。如城西中学张秀娟编著的《花鸟与团花剪纸》填补了国内剪纸普及性教材的空白;上盘中心校王贤章编写的《象棋》、《民间棋文化》成为校本教材;回浦实验小学编写了《临海词调》、上盘中学编写了《上盘花鼓教师用书》。截至目前,临海市各中小学先后编写完成了20多套乡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