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4日 星期六

    “核”去何从:日本的艰难抉择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4日 05版)
    图为日本街头一个带着反核电口罩的示威者。
    图为日本核电事故一周年前夕,记者们到福岛核电站访问。资料图片

        最近,一只愤怒的水母成为了日本跨党派国会议员联盟“零核电之会”的会徽。该会徽的设计者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他来自本世纪最严重核事故的发生地——日本福岛县。自2011年3月东京电力公司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事故以来,日本绝大部分核电站被迫关停,目前仅剩下关西电力公司大饭核电站的两个机组仍在运转。但这座硕果仅存的核电站也因为取水口附近大量滋生的水母而受到影响。在那些为实现“零核电”而奔走呼吁的议员们眼中,这些水母正是大自然派来的“抗议者”,向人类传达着彻底废止核电的强烈呼声。

     

    “零核电”:能否承受之重

     

        2012年10月15日,在《朝日新闻》社主办的“2012朝日地球环境论坛”上,日本首相野田佳彦再次强调,将致力于“到2030年实现‘零核电’”的能源政策。与此对比强烈的是,仅在数年前的2005年,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原子能政策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要将核电在全国总发电量中所占比率保持在30%—40%”的目标。从“三分之一强”到“零”的数字游戏背后,是日本能源政策、经济运转模式乃至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日本北海道地区目前已进入冬季。尽管所有的火电站都已经开足马力,但在应付因采暖而增加的用电量时,仍显得捉襟见肘。北海道电力公司上月发布的冬季用电预计表显示,按照2010年该地区的气温推算,2013年2月辖区内的用电量约为563万千瓦时。而在不启动核电站的情况下,该公司同期所能达到的最大发电量为596万千瓦时,仅能勉强维持数据上的供需平衡。这意味着,今年冬天如果北海道地区的气温偏低或者该地区的任何一座火电站发生故障,那么北海道就只能向邻近地区的其他电力公司求救了。一旦不能及时得到“外援”,北海道的居民们则将不得不在严冬中面对分区域停电的窘境。

     

        就在北海道电力公司发布报表后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朝日新闻》在柏崎刈羽核电站的所在地新潟县就是否赞成重启该核电站进行了电话舆论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当地居民中,尽管有73%的人认为该核电站对促进当地经济和就业有较大帮助,但仍有51%的人坚决反对重启该核电站。同时,有75%的人要求政府兑现承诺,在2030年之前彻底废止该核电站。本月上旬,由日本国内相关领域权威人士组成的专家组对位于福井县的日本目前唯一仍在运转的大饭核电站进行了两次实地勘察。但由于专家组对于其核反应堆的地基是否处于活动断层带之上这一问题仍未得出一致结论,因此该核电站依旧前途未卜。

     

        日本到底能否承受“零核电”之重?这个问题对端坐在东京国会议事堂里的政客而言,无疑是一个拉选票、秀政绩的绝佳议题。但对于今年冬天就可能挨冻的北海道人和守着“不定时核弹”的福井县居民来说,日本政府对于这个问题的抉择将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核电大国是怎样炼成的

     

        福岛核事故发生前,日本拥有各类型的核电机组50余个,长期以来都是仅次于美国、法国而稳居世界第三的核能利用大国。贫瘠的矿物资源和发达的经济产业之间的矛盾使得日本一直将核电作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的主要手段。

     

        早在1954年,日本就开始了以核电为代表的民用核能相关技术的研究。1963年10月26日,日本的实验型核电机组首次发电。为了纪念这个日子,10月26日自此被命名为“核能日”。到20世纪80年代末,大规模的核电开发已经使日本的能源自给率由4%左右上升到18%,核电占日本全国总发电量的比率也首次超过火电、水电等传统发电方式而跃居榜首。1995年8月,历时近30年,耗资数十亿美元的“文殊”快速中子反应堆首次试运行发电成功,这标志着日本在核电技术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6年,日本经济产业省资源能源厅专门制订了一个所谓的“核能立国计划”,其中包括投资新建、扩建和改建核电站和大型核废料处理厂、开发新一代轻水反应堆、为核电事业提供人才保障等一系列重要措施。该计划将发展核能提升到了“立国之本”的战略高度,足可见日本力图通过发展核电事业来弥补“先天不足”,减少对海外的能源依赖的愿望何其迫切。

     

        作为世界上唯一遭受过核武器打击的国家,在核能利用方面,日本在国际上素来低调。但近年来为了缓解国内经济停滞不前的压力,日本开始盯上了国际核电市场这块“大蛋糕”,不遗余力地向其他国家推销其核电出口项目,试图从法国、俄罗斯等传统核电出口大国那里抢到一杯羹。由于核电项目具有建设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引进方对出口方依赖性强等特点,越南、土耳其、约旦、立陶宛等能源短缺又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小国家都被日本视为理想的推销对象。

     

        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在铺天盖地的“反核”浪潮中,日本国内既有的核电站被相继关停,想要再上马新的核电建设项目无异于痴人说梦。于是,日本核能产业界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国际市场。2011年10月31日,到访日本的越南总理阮晋勇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举行会谈,双方就日本向越南输出核电技术的协议进行了正式确认。越南成为福岛核事故后日本的首个核电项目出口对象国。2012年10月14日,立陶宛就是否应该建设维萨吉纳斯核电站举行了全民公投,而该项目的订单实际上早已落入日立公司手中。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称,尽管反对票高达6成以上,但由于立陶宛此前已通过了推进核电站建设的法律,因此全民公投的结果将不具备强制力。立陶宛总统也在全民公投后对继续推进该项目表示了支持。

     

        核电出口竟然能“逆市上扬”,日本对有关国家游说和公关的力度之大可想而知。通过这种“国内损失国外补”的方式,日本核能产业界正试图一步步走出福岛核事故的阴影,从而继续保持住日本核电大国的地位,并且进一步抢占国际核电市场。

     

    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在当前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剧烈,全球气候变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使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清洁能源。随着“零核电”目标的提出,日本在开发新能源方面的步子也相应地迈得更大更快了。

     

        自今年7月起,日本开始实行“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制度”。日本经济产业省9月2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在执行该制度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内,日本全国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已达到130万千瓦时,基本上等同于一座大型的核电站。如此可喜的数据不仅让刚刚开始实行的“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制度”迎来了“开门红”,同时也让经济产业省对于在年底前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250万千瓦时的目标感到非常乐观。

     

        日本经济产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随着以太阳能、风能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熟,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在未来很有可能接近甚至低于使用核能发电的成本。另一方面,无论野田内阁提出的“到2030年实现‘零核电’”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日本国内的核电产业恐怕都难以再恢复到福岛核事故之前的规模。因此,不管是从日本目前的国内政治环境还是从未来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来看,可再生能源的崛起都将是大势所趋。

     

        (本报记者 谢宗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