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星期二

    基层来了“贴心书记”

    ——湖北宜昌市基层“第一书记”工作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20日 10版)

        不久前,大山深处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水磨溪村委会里,村“第一书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洪带领60多名党员认真收看十八大盛况。

     

        作为创建基层党建工作的举措,张洪和宜昌市选派的1062名“第一书记”一样,被基层亲切地称为“贴心书记”。

     

    强基固本添活力

     

    ——“第一书记”确定一个发展思路

     

        去年9月,湖北三峡坤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基坤,被选派到夷陵区黄花乡张家口村任党支部“第一书记”。

     

        王基坤上任一年来,厘清了村级经济发展、村民致富的思路:着力帮助解决发展难题——

     

        张家口村处于半高山石灰岩地区,人们苦于主导产业“空心化”,村域经济落后。对此,王基坤要发挥湖北三峡坤艳集团自身优势,采取为农民送种苗、送技术、送肥料、补差价,即“三送一补”措施,大力发展中药材,使之产业化,所收药材由坤艳药业以保护价订单收购,实现山上林地种植山楂和杜仲,山下田地种植丹参、三峡菊和金银花,高矮相间、长短结合,基地突破1万亩,建立起以中药材为主导的新型支柱产业。

     

        宜昌市西陵区云集街道办白龙井社区党员年龄普遍偏大,且在外务工的党员较多,社区党组织活力不足。宜昌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党支部书记李建新担任白龙井社区党委“第一书记”后,经常与社区党员谈心交流,及时和各支部成员研究制定了培养发展党员的计划,组织新进的社区网格员听党课、学党史,积极培养这些文化水平较高、工作能力较强、思想素质好的年轻人入党,至今已经发展了3名年轻人加入党组织。同时,针对很多在外务工的党员,他经常上门和他们的家属嘘寒问暖,还利用QQ等新兴传播方式,将社区党组织的力量和温暖传递到每个党员的心中。

     

        像王基坤这样的知名企业家一样,宜昌已有26名大集团老总成为村第一书记。他们充分发挥思路活、办法多、渠道广的优势,将企业的高效管理方式带到村党组织之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基层组织增添活力。

     

    务实高效解难题

     

     ——“第一书记”解决最后“一公里”

     

        贵州省兴阳矿业公司总经理孙清红是土生土长的宜昌市林桥人,在离家到贵州创业7年后,又被请回到当阳市庙前镇林桥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林桥村交通不便,由于村里溪河上没有桥,现有的公路是断头路。孙清红了解到村里的困难后,联合从林桥走出去的多名企业家和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共同出资500余万元,硬化了村内11公里主公路,在村里溪河上新架设了5座便民桥梁,并且每户定额补贴5000元硬化了乡亲家门口到主干道的衔接路面,现在的林桥村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路通了,乡亲们高兴了,他也露出欣慰的笑容。另外,孙清红还个人出资10余万元,在村民居住较集中的路段和居民点安装了14盏太阳能路灯,让乡村的夜晚也亮堂起来,林桥人在农闲时节也跳起了城里人的广场舞蹈。

     

        九龙村是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资丘镇最贫穷的村,有资丘“百里高荒”之称,有3个自然组不通公路,225户702人购化肥、卖农副产品全靠肩挑背驮。

     

        “这最后‘一公里’,一定得修通”,在村党总支会议上,来自长阳资丘镇农业办公室干部、九龙村“第一书记”孙发平掷地有声。修路需要钱,20多万元的资金压力让他愁眉不展,经过多方奔走,他请来了武陵山生态科技公司来九龙村开发荒山,最终由企业出资修好了公路。修路开山引来了“金凤凰”,企业和村民合作开辟荒山种植烟草,建起了20亩以上的标准烟叶基地5个,面积近200亩,助农增收200多万元。

     

        宜昌市通过“百企反哺”、“城乡互联、结对共建”、“三万”活动等“输血”的办法,在“第一书记”的带动下,解决村党组织当前最迫切的困难,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让百姓享实惠。

     

    立足村情谋发展

     

    ——“第一书记”盘活一个企业

     

        选派“第一书记”,就是把最优的组织资源倾斜到基层,帮助基层党组织定目标、明方向、理思路,增强基层组织的“造血”功能,探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宜昌市伍家岗区伍家乡共同村自2006年宜万铁路征地拆迁以来,该村大部分土地都已被征占,不少企业也都整体迁移,唯一的村集体企业——共同村装卸公司遇到困难面临倒闭。

     

        共同村“第一书记”——湖北稻花香集团副董事长、宜昌三峡物流园董事长兼总经理谢永信了解情况后,主动让共同村装卸公司进驻到三峡物流园。并且带领村“两委”班子实地考察、调研,根据共同村的实际情况,围绕物流园做大文章,从仓储、车源、配送、运转等环节上下功夫,打造了一条龙的服务链。

     

        此举不仅救活了一个企业,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还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开辟了新路子。村委班子和企业负责人多次登门致谢,谢永信笑着说:“这是我应该做的事情,我只是履行了我一个做‘第一书记’的职责。”

     

        花林寺镇龙凤村地处宜昌市远安县西部高山,山高路差经济落后。“第一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杰到任后,积极帮助村“两委”班子理清发展思路,了解到当地气候温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合种植反季节蔬菜,协调相关单位修路、送电,扶持两名大学生建设反季节蔬菜种植基地300亩,筹建“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打造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的高山蔬菜产业链,带动了整个村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夏 静 本报通讯员 易石轩 徐 栋 蔡钧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