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2日 星期五

    坚持正确创作导向 大力推动艺术创新

    作者: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董 伟 《光明日报》( 2012年11月02日 14版)

        由文化部主办的“讴歌伟大时代,艺术奉献人民——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自8月9日开幕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9月4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艺术创作座谈会”。蔡武部长在讲话中回顾了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舞台艺术创作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充分肯定了这次展演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生产更好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认真领会,将蔡部长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艺术实践中去。今天,我们再次召开座谈会,专门对参加这次展演的音乐舞蹈杂技类剧目进行研讨,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艺术门类的特点,总结创作经验,进一步深化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并在理论层面上予以提升,从而促进音乐舞蹈杂技事业的繁荣发展。

        下面,我主要讲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音乐舞蹈杂技艺术创作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音乐、舞蹈和杂技事业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大音乐工作者克服种种困难和干扰,以充沛的创作激情,在歌曲、歌剧、管弦乐、室内乐、民族器乐等领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如歌曲《歌唱祖国》、《我们走在大路上》,合唱《祖国颂》,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诗《嘎达梅林》,交响序曲《红旗颂》,交响曲《山林之歌》,管弦乐曲《瑶族舞曲》、《森吉德玛》,歌剧《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民族器乐作品《三门峡畅想曲》、《彝族舞曲》等;舞蹈艺术事业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各级歌舞艺术团体和舞蹈学校纷纷建立,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部队舞蹈以及舞剧创作都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重要突破,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出来,如民间舞《红绸舞》、《狮子舞》、《荷花舞》,古典舞《春江花月夜》,民族舞剧《宝莲灯》、《小刀会》、《鱼美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歌舞剧《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等。1964年,为庆祝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演。这部作品以排山倒海的气势和波澜壮阔的场景,形象展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生动描绘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成为中国音乐舞蹈史上的里程碑。

        文革时期,在“样板戏”一统天下的艰难情况下,身处逆境的艺术工作者们怀着对人民、对生活和艺术的热爱,仍然创作出了钢琴协奏曲《黄河》,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歌曲《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千年的铁树开了花》,芭蕾舞剧《沂蒙颂》,群舞《战马嘶鸣》、《草原女民兵》等优秀作品。

        拨乱反正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音乐舞蹈事业全面复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讴歌时代精神,遵循艺术规律,在主动学习国外艺术理念、创作技法的同时,坚持从中国传统艺术和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入艺术创作生产,创演了大量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民族特色、题材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如歌曲《祝酒歌》、《我爱你,中国》、《在希望的田野上》,艺术歌曲《涉江采芙蓉》,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民族器乐作品《西北组曲》,交响音画《黔岭素描》,交响组曲《太行山印象》,交响曲《江雪》、《木兰诗篇》,钢琴协奏曲《山林》,歌剧《伤逝》、《原野》、《苍原》,舞蹈《踏歌》、《雀之灵》,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奔月》、《文成公主》、《红楼梦》、《阿诗玛》、《大梦敦煌》、《妈勒访天边》,芭蕾舞剧《雷雨》、《大红灯笼高高挂》、《二泉映月》,舞蹈诗《云南映象》、《天边的红云》等,使文艺百花园呈现出姹紫嫣红、万芳竞秀的可喜局面。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全国舞蹈比赛等重大艺术活动的举办,也有力助推了优秀作品和人才的涌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杂技事业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技巧难度不断提升,青年人才迅速成长。杂技艺术工作者们创演了《东方天鹅——芭蕾对手顶》、《13人顶碗》、《俏花旦——空竹》、《软钢丝》、《跳板蹬人》、《单人艺术造型》、《高台转椅》等一大批深受国内外观众好评的优秀节目,在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等国际顶尖杂技赛事中摘金夺银。进入新世纪以来,各地杂技艺术团体还纷纷推出《中华魂》、《天鹅湖》、《天幻》、《依依山水情》等一系列杂技主题晚会和杂技剧,抢占国内外主流演出市场,成为了促进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二、十七大以来,音乐舞蹈杂技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标志着我国文化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近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艺术创作,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作环境宽松和谐,艺术工作者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音乐、舞蹈和杂技事业也因此呈现出蓬勃发展、全面繁荣的良好态势。

        一是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广大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辛勤耕耘,创作出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立足服务人民群众,热情讴歌时代精神,生动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质量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歌剧《霸王别姬》、《红河谷》,芭蕾舞剧《牡丹亭》、《风雪夜归人》,舞剧《铁道游击队》、《月上贺兰》,歌舞《水墨中华·风》、《四季情韵》,交响曲《圣火2008》、《虎门1839》,民族音乐会《艰难·辉煌》、《美丽新疆》、《西藏春天》,杂技主题晚会《时空之旅》、《生命·阳光》,杂技剧《一品一三绝》、《你好,阿凡提》、《西游记》、《花木兰》等。此外,还重排演出了歌剧《白毛女》、《原野》等一批经典剧目,引进演出了芭蕾舞剧《卡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奥涅金》、《小美人鱼》,歌剧《汤豪塞》等一批国外经典剧目。在尊重传统、尊重艺术规律的基础上,广大艺术工作者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力求在题材、叙事手法、结构布局、人物塑造、舞美灯光等方面推陈出新。各艺术院团坚持面向市场、面向观众,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和艺术生产方式,大胆采用剧目制、制作人制、公司制等新型生产模式,精心打造演出季、歌剧季、音乐季等品牌,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二是重大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导向性、示范性作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创排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和文艺晚会《我们的旗帜》,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在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成为新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的华彩篇章。首届中国歌剧节强调参演剧目的民族精神、时代意义与国际视野,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6台歌剧和3000余名歌剧艺术工作者,5万余名观众观看了演出;首届中国西部交响乐周、中国交响乐之春、吴桥杂技节、武汉杂技节、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大赛、中国民族音乐巡礼百场系列音乐会、中国音乐剧发展国际论坛等在让人民群众共享艺术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有力推动了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普及推广和艺术水平的提升;全国声乐比赛、全国舞蹈比赛、全国音乐作品评奖、全国杂技比赛等重大赛事活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专家评审权威公正,活动组织规范有序,已经成为发现、推介优秀作品和人才的重要平台。

        三是坚持“两手抓”,为艺术创作生产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我们坚持运用辩证思维,一手坚持弘扬主旋律,一手提倡多样化;一手抓精品艺术创作,一手抓面向基层演出;一手抓创新剧目创作,一手抓保留剧目演出;一手抓国有艺术院团改革,一手抓民营艺术院团发展,促进艺术事业的全面繁荣发展。中直院团重点剧(节)目资助专项资金设立10余年来,已经扶持了64台重点剧目;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推出了85台精品剧目,200多台优秀剧目得到资助;首届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授予18部首演至今一直活跃在舞台上、深受广大观众欢迎、代表当代舞台艺术创作水平的作品“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称号,并组织开展了全国巡演活动。文化部制定下发了《关于扶持发展歌剧、交响乐、芭蕾舞、民族音乐的阶段性意见》和《中国杂技艺术振兴规划(2011-2015)》,并从2010年开始与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和扶持工程”,对民族音乐作品的收集整理、创作、理论研究、演出、出版及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进行扶持,同时还举办了西部作曲、舞蹈、杂技人才培训班。设立于2006年的荣毅仁基金会杂技艺术奖每年用1000万元左右对在国际国内重要赛场上获奖的杂技艺术家进行奖励,迄今为止已经颁发4届。

        四是坚持“走出去”,不断提升中华优秀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我们在把国外优秀艺术作品和人才“请进来”的同时,也加大了“走出去”的步伐。一批优秀剧(节)目和演员不仅在国外主流艺术节上大受欢迎,而且在国际顶尖赛事中频频获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比如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杂技芭蕾《天鹅湖》获2008年度英国曼彻斯特戏剧奖“最佳国际剧目”。中央芭蕾舞团的何晓宇和曹舒慈分获第六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成年组组委会特别大奖和美国国家芭蕾比赛女子成年组金奖,辽宁芭蕾舞团的王韵获第七届赫尔辛基国际芭蕾比赛大奖和“柴可夫斯基音乐表现大奖”。上海杂技团有限公司的《腾跃——大跳板》和《男子艺术造型》双获2012年第36届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比赛“金小丑”奖。与此同时,各艺术院团还积极拓展“走出去”的渠道和方式,抢占国际主流演出市场。如中央歌剧院的歌剧《图兰朵》近年来先后赴叙利亚、埃及和意大利演出,受到国外观众的广泛好评;重庆杂技团的杂技剧《花木兰》已在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演出1000余场,今年6月又赴美国商演半年,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认真总结展演成果,推动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是我国近年来舞台艺术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119台参演剧目中,音乐舞蹈杂技类剧目占了44台,包括歌剧7台、芭蕾舞剧3台、舞剧6台、歌舞7台、舞蹈诗5台、音乐剧1台、交响音乐会7台、民族音乐会4台、合唱音乐会3台、杂技童话剧1台。这些参演剧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原创剧目《运河谣》、《徽班》,经典保留剧目《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也有国外引进剧目《小美人鱼》、《蝴蝶夫人》;既有革命历史题材剧目《永不消逝的电波》、《延安记忆》、《铁道游击队》,也有现实题材剧目《温暖》;既有世界风情歌舞晚会《五洲风情》,也有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晚会《魅力西藏》、《鄂尔多斯婚礼》等等。不同体制的艺术院团齐头并进,在展演舞台上争奇斗艳;迪里拜尔、山翀、黄豆豆、朱妍、张剑等老中青艺术家汇聚一堂,给展演活动倍添亮色。

        关于参演剧目,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和院团代表将进行深入的研讨,我就不多说了。在这里,我还想就艺术创作的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1、关于艺术创新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创新艺术就不能发展。相对于戏曲艺术来说,音乐、舞蹈、杂技因为没有太多的“程式”,创新和发展的空间比较大,阻力也比较小。关键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识到创新既是艺术的本质特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并在创新过程中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尊重传统,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是要通过学习和理解前辈艺术家智慧和心血的结晶,融会贯通,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背弃传统,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尊重传统,创新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二是要遵循艺术规律,不能偏离艺术本体。如今,推陈出新已经成为许多艺术家的自觉追求,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在这个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作品。有的剑走偏锋,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忽视艺术本体,虽然投资巨大,舞台搞得美轮美奂,却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粗浅苍白,缺乏思想性和艺术性;有的喜欢“跨界”和“拼盘”,一心想把多种艺术元素杂糅到一起,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我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但也反对盲目创新,为创新而创新。创新,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不能出于功利目的强行“拔苗助长”。

        2、关于现实题材创作

        在现实题材创作方面,音乐舞蹈艺术是有优良传统的。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迫切需要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关注现实生活的优秀文艺作品,来感染人的心灵,塑造人的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是艺术工作者的使命,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方面,我们要鼓励艺术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是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去汲取养分和创作灵感,才能在舞台上真实地反映生活,进而通过艺术的形式,揭示生活的本质,引起观众情感的共鸣,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和艺术上的美感。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研究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表现手法,思考并解决现实题材创作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此外,要进一步加大对现实题材作品的扶持力度,营造宽松和谐的创作环境,鼓励艺术工作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作品。

        3、关于科学的艺术生产机制

        之所以专门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音乐舞蹈领域的不少艺术品种都是集音乐、文学、舞蹈、表演等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都具有制作流程复杂、成本高、生产周期长、演职人员多等特点,其中一些“舶来艺术”还面临着创作人才匮乏、观众基础薄弱、演出市场不够成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结合演出市场的需求和艺术院团的实际情况来开展艺术创作生产。首先应当明确院团定位。国家艺术院团要充分发挥导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各级各类艺术院团也要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艺术需求。要建立健全艺术创作生产决策机制、演出市场论证机制、演职人员选拔机制以及资金投入、营销运行、监督评估等机制,充分发挥艺术委员会、专家和院团管理者的作用,科学论证,民主决策,避免剧目创作生产的片面性和随意性。同时,建立科学的艺术评价体系,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引导和鼓励艺术院团和艺术家更好地坚持“三贴近”,面向市场,服务群众。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衷心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院团代表长期以来对音乐舞蹈杂技事业的支持和贡献,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以你们的真知灼见,推动音乐舞蹈杂技艺术的创新和发展。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