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29日头版头条刊登的《用生命守望马克思主义阵地——“七○后”教授王强的人生追求》长篇通讯,今天持续产生轰动效应。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作出批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要求:“进一步收集、整理并报道王强教授的相关事迹。”
对此,记者专访了盐城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成长春教授。
记者:王强同志的事迹为什么感人,为什么令人景仰?
成长春:王强同志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却是发自内心、坚定不移的。他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刻苦钻研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理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和党的理论学习研究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价值,即使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的这种执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党的信仰的矢志不渝的追求。我们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全校师生员工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心。
记者:王强为什么能够取得丰硕的科研成果?
成长春:王强的成功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王强同志经过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将中国共产党的“劳资两利”政策作为自己的较为长远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成果对于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劳资矛盾以及社会公平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定程度上拓宽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范围。他的研究旨趣充满了一个知识分子对民生疾苦应有的关怀和关切,体现了一个青年马克思主者的社会责任担当。他对问题的探究非常有深度,而思路又比较开阔,默默潜心于学术研究并从中感受到责任和乐趣。他在浩如烟海的原始资料里进行考证研究,这种穷经皓首的态度,体现了他对学术之虔诚达到一定的境界。正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虔诚,才得以支撑他与病魔抗争,使其人生价值得到最大彰显。我们学习王强同志,就要学习他严谨治学、勇于创新的求真精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高校理论工作者的积极贡献。
记者:王强精神的实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成长春:王强同志作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他时刻传播践行着马克思主义。王强自1992年走上工作岗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何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做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践行者,是20年来王强一直探究的重要问题。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神圣讲台上,他做到了以情感人,“亲其师而信其道”,他与学生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引导学生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做到了以理服人。他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他经常说,“本是一门看似枯燥的课,我要让学生知道它的价值。”他坚持探寻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节课都有品位!”这是王强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王强探索出了一条自主、互动的教学路子,备受学生欢迎和同行赞赏。王强同志有着博大的胸襟,乐于将自己做学问的心得与同事和学生分享,引领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学生当中生根发芽、广泛传播。
王强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体现了当代青年教师的崭新精神风貌和高尚师德,更体现了一名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
(本报南京10月30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