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多中医药服务就好了。”今年86岁的徐广胜有头晕的毛病,每次犯起来,到中医医院扎扎针灸,很快就能好转。医生说这个病是慢性的,最好坚持长期治疗才能避免反复。但是,徐大爷家住北京琉璃井东街,离中医医院比较远,交通也不便利,所以只能病情稍有好转就停止治疗。他家附近倒是有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有中医科,步行只要10多分钟就到了。但是他告诉记者:“那里只能提供推拿、理疗、刮痧、拔罐等几种简单技术,药品种类也不全,解决不了他的问题,犯了病还得往大医院跑……”
像徐大爷一样,对基层医疗机构有着实际需求,特别是中医药方面需求的人很多。但长久以来,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上许多优秀人才不愿选择和从事中医药专业,更不愿意到条件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导致从业人员匮乏。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发展的步伐,也拉远了老百姓与中医药的距离。
为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总后卫生部日前联合启动实施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明确提出到2015年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基本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届时,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公众需求日益增长,五成以上看病首选中医药
不久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0%的公众关注中医药,88%的公众用过中医药,53%的公众看病首选中医药。“这说明了当今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相信中医药、需要中医药。”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表示,中医药发展有着良好的社会基础。
王国强指出,中医药是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与西医药一道,为维护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中医药理论和方法也受到了国际社会和现代医学的重视。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的整体观理论思维、个性化辨证论治以及预防保健治未病的优势与生命力越来越凸显,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欢迎,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越来越快。“可以说,中医药发展态势良好,前景广阔,生机无限。”王国强信心十足。
基层工作仍较薄弱,服务质量水平还不够高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王国强介绍说,基层中医药工作还存在服务网络不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差,人才匮乏、素质不高,中医特色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与城乡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此反映强烈、充满期待。
据了解,尽管目前75.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6.5%的乡镇卫生院、51.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57.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服务覆盖面还不够大,服务质量和水平还不够高,基层中医药工作仍然比较薄弱。王国强强调,基层是中医药服务的主阵地,也是中医药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没有基层中医药的发展,就谈不上中医药事业的科学发展,更谈不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2015年基本建立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据介绍,此次五部门联合启动实施的“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中医医院(民族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和支撑、社会资本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设施设备基本齐全,人员配备较为合理,素质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力争使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7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5%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每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量达到总服务量一定比例,并在“十二五”期间有明显上升,基本满足城乡居民对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目前,这项工程在北京已经率先启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赵静明确表示,到2015年,包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在内的所有北京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都要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要达到中医药服务总量的35%。
(本报记者 田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