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8日 星期日

    讲武堂

    重温抗大传奇

    ——抗大办学育人对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的启示

    作者:特邀嘉宾 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 任天佑 少将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8日 06版)
    人像素描 赵和平

    任天佑,国防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少将,军事学硕士。近年来在中央报刊发表理论文章数十篇,多篇论文在全国、全军获奖,主编著作多部,代表作有《让思想突出重围》等。
    山道上(抗战时期木刻)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文简称抗大)办学9年多时间,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办学,培养了10万多人;这些人后来大都成为我党我军优秀干部,不少人成为治党治国治军栋梁之材。这在我党我军的教育史上,堪称一个传奇。剖析这样一个“传奇”,对新形势下军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唐僧何以取得真经

     

        党中央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第一条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决定了抗大培养的人才,是适应反侵略战争需要的无产阶级抗日战士。毛泽东在抗大讲课时曾指出:“为什么《西游记》中唐僧可以取得真经?就是他一心一意,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百折不回,方向坚定不移,是值得我们共产党人效法的。”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军事人才来讲,政治素质特别是政治信仰在其素质结构中起着统领作用,对军事才能发挥着确定方向、提供动力的重要功能。军事人才是实现党的意图、完成党赋予任务的中坚和骨干力量,政治信仰直接决定着军队能否高举旗帜、听党指挥,担当起党赋予的使命任务。

     

        在培育学员信念的同时,抗大还注重激励他们勇于担当的精神。在当时抗战形势不利、内忧外患情势下,国内的投降主义、妥协示弱思想十分突出。抗大十分注重培养学员的担当精神和抗战斗志,使他们成为坚决抗日、坚决克服困难、坚决与投降派作斗争的人。毛泽东讲课时指出:“我们抗大的人,不能有一个是不抗到底的!不能有一个是不反对投降的!不能有一个人叛变要和平妥协的!如果有一个,就不是抗大的学生,没有资格做抗大的学生。一定要全体一致,抗战到底,这是你们抗大的任务。”在这样指导思想的教育影响下,抗大学员自觉把自己摆在民族解放先锋、抗日救国勇士的位置上。学员毕业后,无论在战争前线或敌人后方,他们都是坚决抗战的火种,点燃了全国各地抗日的烽火。当时延安城外,宝塔山下,延水河畔,成群的“白面书生”与“时髦姑娘”不谈恋爱,而谈抗战。原因就在于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和责任——学好本领上前线,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抗大校歌中“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成为每位学员高度自觉的行动。

     

        早早就进入“角色”

     

        抗大总校在9年多时间里,先后转战8个地方,行程几千里,在一个地方办学最短20多天,最长2年7个月,办学地点转换频繁、办学时间没有保证。总校共办8期,每期有的不到一年时间;分校办学时间更短,学员基本上处于转战过程中,还要自己劳动和生产,能够有机会坐下来学知识的时间很有限。当时没有现成教材,也不具备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条件。但抗大化劣势为优势,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地点的流动性、教学内容的灵活性、教学经验的紧缺性等特点,把战场融入课堂,把战例作为教材,对战斗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检验和运用这些理论,把它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抗大坚持“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在多次转换办学地点期间,经常参加反“扫荡”、反“清剿”等作战,从而使抗大学员早早就进入打仗和指挥打仗的角色。抗大十分注意引导学员向实际、实践学习,强调要“向一切自然物学,向工人学、向农人学,向知识分子学”。抗大摒弃教条主义,实行从实际出发、灵活多样、启发自觉思考的教学方法,引导学员学习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对抗大学员讲:“我们这里的战略战术不是呆板的,而是灵活的,就是无论敌人用什么方法来进攻,我们都有一种办法对付。敌人用这一种方法打过来,我们用另一种方法打过去。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等到敌人技穷了,我们便可以打胜它。”正是靠这样不拘泥于任何教条、任何形式束缚的教学,使学员远离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最具创造力,最具学习力,也学到了最为重要的本领。

     

        抗大坚持少而精、理论联系实际、灵活多样的教育原则,对学员来说,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和理论的普及,更重要的是一种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蒙,一种方法论意义上的锻造。有了这种能力和方法,有了对这种能力的追求,虽然所学知识不够系统,但却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这种联系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的能力和方法,正是军事人才不可或缺的创新精神,这也是他们日后大多成为栋梁之材的重要原因。

     

        支撑到最后的东西

     

        一个人的品质是否优秀,关系到他所从事的事业是走向成功还是处于暗淡。办学初期,抗大在教育学员自力更生、克服困难的同时,把艰苦奋斗的品质牢牢地镌刻在大家的心中。学员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露天上课,以石头砖块为桌椅,把石灰泥土糊的墙当黑板,用的是马兰纸,点的是麻油灯,吃的是小米饭,但却斗志昂扬。毛泽东曾生动地说:“在我们的征途上摆着一样东西,其名曰‘困难’,我们告诉它,我们是从抗日军政大学锻炼出来的,不怕你!它说它有很大的本领,能使我们没衣服穿,我们不怕;能使我们没饭吃,我们不怕。它说它还有飞机、大炮、坦克,但我们都不怕。我们克服一切困难,再问它还有没有,它说没有了,便只好缴枪。”就在这样的精神激励下,培养了抗大学员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万难夺取胜利的决心和意志。抗大学员积极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不仅解决了物质生活问题,密切了军民关系,而且培育了艰苦奋斗的特殊意志和品质。一位西方学者研究认为,一般学校传授给学员的是知识,哈佛大学传授给学员的是能力,西点军校传授给学员的则是品质。作为军事人才,肩负的是领兵打仗重任,面对的是高挑战性、高危险性环境,既要注重信仰、能力培养,更要注重优秀品质和作风锻造。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实践反复证明,面对各种挑战,支撑到最后的,靠的往往是意志和品质。缺少这些品格,面对困难畏葸不前,遇到矛盾不敢作为,整天算计着个人得失,就是再有能力,也很难融入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很难在这种伟大事业中创造出业绩。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