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奋奖一直是我内心不敢的奢求。因为它的神圣庄重,因为它的难以企及,我从来没敢把它和我联系在一起——直到报名前我们的宣传部长张江说了一句话: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需要业界的认可。
10年总编辑,30年新闻龄;84位评委,33位候选人。在我几乎放弃希望的时候,传来了我获奖的消息。我感受复杂。
在人才辈出的当代中国新闻界,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在辽宁日报30年闪烁着的群星当中我也并不突出。在高兴之余我有种不安,在欣慰的同时我有种压力。
我们为什么把韬奋奖看得那么重?因为它的专业性。辽宁日报改版创新进报亭进家庭,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得到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但是,能否得到业界的认同,我们心怀忐忑。评委都是业界和学界的高手行家,他们能把票投给我,就是对辽宁日报进报亭进家庭的认同。
2009年以来,辽宁日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先是改版创新提升报纸阅读魅力,让订党报的人看党报。我们把“办一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闻党报”作为办报宗旨,力求党报的内容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在此基础上,挺进零售市场,进报亭进家庭,让没订党报的人买党报、看党报。辽宁日报现在的读者,不止体制内的分众,还包括对经济、社会、潮流有一定影响力的大众。
我们把策划作为新闻创新的支点,切实提高了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去年以来,辽宁日报推出了一系列面向全国、针对现实的重大主题策划,如《当今中国主流道德判断》《中华民族精神家园考》《重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等。我们把重大策划作为深化“走转改”的实战,锻炼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新闻尖兵,赢得了老百姓的认可。
现在,辽宁日报在沈阳市场日均零售量超过2万多份,送报上楼500多份。三年来,辽宁日报广告额年均增幅超过30%,不仅告别“小报养大报”,而且成为集团新的经济增长点。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把心里一直卸不下去的焦虑说出来。传统的纸质媒体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生存危机。今年全国纸媒的广告营业额下滑,不仅仅是因为整体经济形势不好,还因为新媒体的强势冲击。报业集团的出路在于产业链的拓展延伸和转型。
在报纸媒体整体面临生存危机的情况下,党报应该是个例外。它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手段的地位永远不会变。它的主流、它的权威、它的庄重、它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其他载体无法取代。如果能够把党报办得更亲切一些、更及时一些,把党报的读者像“三贴近”要求的那样面向大众,我们的党报集团就会长久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