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专版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星期五

    到基层去,永远和群众在一起

    作者:兵团日报 王 遐(第十二届长江奖获奖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26日 16版)

        今天是我新闻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我获得了我从事新闻职业以来最渴望的奖项——长江韬奋奖。激动、欣喜之后,回望自己27年来走过的新闻之路,我看到了我采访报道过的人,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像一座座丰碑耸立在我的面前。我拥在怀里的这尊沉甸甸的奖杯,应该属于他们!

        我父母上世纪50年代听从党的召唤到西部支边。我生于斯,长于斯。成为《兵团日报》的记者后,我就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用一生书写建设兵团和兵团人!正是这个目标,激励着我一直行走在兵团垦区,行走在绿洲草原、荒漠戈壁、深山峡谷。因为我知道,最生动、最鲜活、最震撼人心的新闻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火热的生活中。

        2002年7月至2004年9月,我独自沿着中哈边界奔波近万公里,采访报道兵团边境团场两代屯垦戍边人为共和国戍守边关、捍卫领土主权的壮举。那次采访带给我的艰辛和劳顿、震撼和快乐都是刻骨铭心的。兵团58个边境团场分布在新疆西北部漫长的边境线上,大都距离乌鲁木齐近千公里,每到一处都要在长途班车里颠簸八九个小时。任何困难都没能让我停下脚步,因为远方的边境线上,挺立着兵团40万戍边人,他们用半个世纪的坚守和牺牲,书写出的气吞山河的史诗震撼着我。我用长篇通讯《历史的回声》、《不夜的边关》,表达出了一个新闻记者对这些共和国忠诚卫士们深深的敬意。我终于做完了一件我最想做、最应该做的事,否则我将愧对《兵团日报》记者的称谓。

        2008年夏天,我采访报道了9年间历经艰辛,靠拾荒还清债务、履行诚信诺言的普通群众吴兰玉。没有文化、没有技能、以捡破烂儿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吴兰玉老人掷地有声地对我说:“我吴兰玉虽然很穷,但也要明事理、讲良心,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就是这句话震动了我,让我看到了这个瘦弱、贫穷的老人内心的强大和高贵,让我坚信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大厦永远不会倾倒。我写出了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全国几十家知名门户网站迅速转载,吴兰玉的故事感动、鼓舞了千千万万人。这篇通讯也为兵团新闻界收获了第一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这些年来,我之所以始终愿意和基层的人民群众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让我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真爱、有温暖、有真诚、有信仰。他们让我的内心变得安宁而踏实,让我依然坚定而快乐地追寻着我的新闻理想。长江韬奋奖的荣誉不是罩在我头上的光环,而是负在我肩上的压力,它让我更多了一份责任、一份使命。我会继续前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