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布点的8大工业城市之一,曾两度被列进“全国空气污染严重10大城市”黑名单。近年来,株洲以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社会实验区为契机,大力转变发展方式,铁腕治理污染,实施城市改造提质,发展低碳出行,相继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行走在株洲,记者切实感受到一个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优美转型的曼妙身姿、城市蝶变的巨大魅力。
产业转型让实力增强
清水塘工业区大湖治理工程现场,挖掘机轰鸣,大型运输车穿梭,湖底清淤正在进行。
工程负责人陈朝阳告诉记者,这里原是一个面积202亩的集体鱼塘,距湘江300米。由于周边工业废水汇集,水质污染,塘底污泥重金属富集,成为湘江重金属污染源。去年底,株洲启动大湖的水体和底泥治理,将湖底污泥重金属中和处理后固化,最后封场成为霞湾新港的仓储基地。
随之启动的景观工程,将使霞湾港沿岸和湘江风光带连成一片,成为株洲这个老工业基地转型物流中心的点睛之笔。
近年来,株洲以牺牲30多亿元工业年产值、3亿元税收的代价,关停、搬迁污染企业162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13条,拆除烟囱352根。目前,株洲空气质量保持国家二级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株洲实现从‘高碳’向‘低碳’、从‘制造’向‘创造’、从‘黑色’向‘绿色’的产业转型。实现了财政收入3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5年翻一番,综合实力在中部非省会城市排名第一,跻身全国城市综合竞争力百强城市。”株洲市委书记陈君文说。
“四化”让城市靓丽
株洲河西天台路上,被誉为“全省最美一条街”。街头的绿化景观层次丰富,浓密的树荫里桂花清香四溢。街面整洁有序,难寻片纸垃圾。临街建筑,看不到鸟笼式的防盗窗。
从事环卫工作近20年的易桂芝说,现在街道干净卫生多了,不必像以前戴着口罩工作,因为道路改成了柏油路,机械化清扫,每天用水冲洗。市民的素质也提高了,垃圾基本没了。“虽然现在工作强度减轻了,但是我们也不能放松。你看,现在每条路上,都安装了电子摄像头,会随时监控监督路面的整洁情况。”
天台路上的变化,是株洲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数字化”的一个缩影。株洲甩掉了“全国空气污染严重10大城市”的黑帽子,一跃成为“全国卫生城市”,株洲的变化让世人刮目相看。“去年以来,我们接待了全国20多个省市的400多批次参观考察团。”市城管局局长朱振湘说。
绿色出行让市民获益
在株洲街头,无处不在的电动公交和公共自行车,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T2路公交车河西终点站,退休职工范立明说:“株洲公交都是空调电动大巴,舒适、方便。空调车票1元,真便宜。”
株洲公交公司总经理肖长江介绍,去年9月,株洲城区39条线路的627台公交车全部置换成了环保电动车,株洲成为全国首个电动公交城。公交全部实行1元票价制,受益乘客达50万,每年为市民减少出行费用2000多万元,公交出行率由21%上升到了25%。
在株洲市二中门口,整齐划一停放着数十辆橙绿色的公共自行车。市政府副秘书长苏涛介绍,株洲全市安设了1058个租赁站,投放公共自行车2万辆,公共自行车租赁卡的办理数量超过16万张。“市民只需缴纳200元押金、预存100元租赁费,就可申办一张租赁卡。每次使用时间在3小时之内免费。”
目前,株洲公共自行车,已经走上深圳盐田区、长沙浏阳市街头,更多城市的订单已纷纷签订,株洲产的公共自行车即将下线。
绿色出行、健康出行、快乐出行,在株洲已成为一种时尚。
(本报记者 唐湘岳 龙 军 本报通讯员 张 莉 李支国 更多报道详见9版“迎接十八大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