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说:“信仰是神圣的,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在常人很少遭遇的逆境中,之所以能做出杰出的成就,最根本的,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生活的信仰、事业的信仰、献身理想的信仰。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司马迁在蒙受腐刑,遭到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出于信仰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不可能写出《史记》这样的伟大著作的。
伟大诗人屈原,是楚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大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但是后来遭奸佞陷害,以身殉节。他说:“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长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其信仰的光辉照耀千秋万代,长存天地之间。哲学家冯友兰说过,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精神,那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他不能拯救国家时,为了不在内疚中偷生,便选择赴死。法国文艺理论家圣·艾弗蒙说:“在悲剧中,我们追求的目标,首先应该是完善地表现人类灵魂的伟大,这种伟大,在我们的心中激起一种温情的赞赏,我们感到心智的喜悦,我们的勇气得到鼓舞,我们的灵魂得到深深的感动。”屈原的自杀是个悲剧,但又超越了悲剧,因为他的生命最终化作了一个超越时代的灵魂。
西晋的北伐名将祖逖,极富个人魅力,他的事迹产生了“闻鸡起舞”与“击楫中流”两个成语。祖逖青年时代“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常常“散谷帛以赐贫乏”,他曾和好友刘琨“俱为司州主簿”,“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之所以能够如此发奋习武,就在于他早有报效国家的伟大抱负。后来,他克服种种苦难,终于率军渡江北进。船行江中,极目滚滚东去的大江,他慷慨激昂,击楫而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表现了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元被俘后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在大都土牢恶劣的环境中,他又写出了气贯长虹的《正气歌》。最终,文天祥从容殉道,留下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用生命诠释了他忠于国家的高尚气节。
明代的于谦少年时写出了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正是后来他一生的写照。他居官清正廉洁,从不趋炎附势。宦官王振专权时,于谦晋京,不带任何礼品,给后人留下了“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佳话。于谦率领军民英勇保卫京师,立下大功,却仍住在仅可“蔽风雨”的房子。景帝要赐府第,他以“国家多难,臣子何敢自安”固辞不受。他“食不重味,衣不重裘”,“而廉清方正,一钱不私”,被害前,“籍其家,无长物,唯上赐盔甲袍带”而已。后来林则徐读史至此,曾发出“何处更得此人”的感叹。
戊戌志士谭嗣同,是为信仰而牺牲的典范。变法失败时,他本可以逃离险境,但他视死如归,拒绝出走,昂然宣告:“大丈夫不作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亦何足惜,且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充分展现了他为信仰而献身的伟大人格。
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前进动力,历史上无数杰出人物,他们“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感人事迹,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本文节选自《历史学读书笔记·跋》,作者系中央纪委驻文化部纪检组组长、文化部党组成员,著有《伟大复兴与战略思维》、《论十七大的历史性成就》、《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历史学读书笔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