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旧时红烛照今人

    ——河南大学与本报举办“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引起轰动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06版)

        “这薄薄的一张纸重若千斤,让我们做教师的深感责任重大。”在一份名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河南最后一次乡试榜首的试卷前,看着字迹清晰工整的眉批,河南大学牛建强教授深有感触。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里,师者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师者价值观清晰,行事有原则,做人讲礼教修养,对社会影响深远。古人云:“生则谨养,死则敬祭,此尊师之道也。”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师者教书育人的一种认可与崇敬。对师者的尊敬,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日,由光明日报、河南大学联合举办的“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在百年名校河南大学展出。从9月20日开展以来,展览已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多名参观者,师德师风传承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轰动。

     

        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国庆8天长假,河南大学依然有很多学子徜徉校园,争相传阅一本名叫《红烛业》的红皮书。10月7日下午,记者在河大明伦校区六号楼展厅,目睹了师生们络绎不绝参观“红烛业——明清师德师风笔墨珍藏展”的盛况。

     

        “这次展出的各类课艺作业、科举名册及试卷等不仅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写照,也成为后代的精神财富。”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这样认为:师者秉承奉献与坚守的红烛精神,以对知识传播的执着追求,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聚协昌博物馆提供的2000余件珍贵的笔迹墨宝展品中,明清科举名册等首次公之于众。其中,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刘春霖考中状元的殿试卷子记述了中国最后一次殿试在开封举行的历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河南最后一次乡试,其考试筹论三题,其中一题为:“中州形势论”,从考卷内容看论点是中原崛起,可见中原崛起是河南几代人的梦想。众学子的答卷让参观者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

     

        “展览受欢迎程度超出了预想,参观者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六七岁的孩子,每天络绎不绝。”解说员唐亚南介绍说,让他印象深的还有一位70多岁的长者,他前后五次来看展览。老人不仅把展品都一字一句仔细分辨,还把《红烛业》一书拿回家中细细研读。

     

        “《光明日报》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河南大学有着尊师重教培养师德师风的历史传统,这次展览可谓珠联璧合。”不少参观者这样说,认为此时此地此展更能体验旧时先生批改作业的细致与艰辛,领会教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红烛”精神,使得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风范跨越数百年,再次得到世人的重视与关注。

     

        我们操守的是一份责任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把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奉献的老师比作红烛。“红烛业”展厅里,河南大学文学院张进德教授在这里进行古代文学实物体验教学,他说:“文脉的传承,教师承担的是一种义务。教书是一份责任,责任是一份操守,操守就是一份良心。”

     

        河南大学自1912年建校以来,就广请名师,吸纳贤才,培育各界英才,在弘扬尊师重教传统、树立良好师德师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地质学家冯景兰、历史学家范文澜、考古学家董作宾、经济学家罗章龙、化学家李俊甫、社会活动家潘梓年等都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学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学校建设的重要位置,“师德论坛”的讨论热火朝天、师德建设征文中发自肺腑的语言让校园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涌现出了王立群、耿明斋等一批全国、全省师德师风先进典型,教师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的“红烛”精神在这里扎下根。

     

        这份穿越时空的红烛精神深深感染着大学生们。“我们的课堂上虽然没有‘圈注、旁批、眉批、着重号’,但是我们能从老师精彩的教学课上,从辅导员耐心细致的谈心里,从齐全细致的教学设施里,感受到明清师风依然在当今校园里传承,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又多了一份崇敬。”河南大学文学院学生张瑞瑞参观后在笔记本上写道。

     

        让尊师爱教代代相承

     

        “我们的教育理念要始终围绕尊师爱教来创建,正面进行思想引导,弘扬尊师爱教传统。同时注重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发展,营造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参观“红烛业”展览后的座谈会上,全国十佳少先队辅导员皇甫鸿昌老师这样说。

     

        10月13日是中国少先队建队纪念日,河南省团省委专门把纪念活动安排在河南大学红烛展厅。在河南省团省委少年部部长王鑫看来:“我们需要这种红烛精神,它对社会有着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当今社会,不时有针对教育与教师的争议声,关注教师辛苦与不易的人却不多。尊师爱教文化需要借助‘红烛业’展览的平台传播开来,让尊师爱教成为社会的美德风向标。”

     

        郑州市的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吴玉霞,与河南省各地市慕名前来取经的辅导员一起参观了“红烛业”展览:“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包含着一位老师的喜怒哀乐,都蕴含着一段感人肺腑的师生故事;这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折射着红烛精神的光辉,都彰显着尊师重教的要义。”(本报记者 刘先琴  本报通讯员 黄世俊)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