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0月17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上海财经大学即将迎来95周年校庆之际,由上海财经大学和本报联合主办的“千村调查”项目五周年总结暨创新人才培养座谈会今天在沪召开。会上,上海财经大学介绍了“千村调查”开展五年来的情况。教育部思政司副司长王光彦,上海市教卫党委副书记、市教委副主任高德毅,本报副总编辑李春林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自2008年开始,上海财经大学连续五年分别围绕“农民发展状况”、“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农民收入状况”、“粮食安全”和“农村文化状况”的主题组织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实地调研。五年来,累计9439人次学生参加,足迹遍及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5178个村庄、56830户农户,积累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一批颇具价值的阶段性成果,青年学子从中收获了知识,收获了成长。
王光彦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上海财经大学的“千村调查”由全校从上到下统筹规划,扎实推进,作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财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意义早已不单单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上海财大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品牌。
高德毅认为,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活动对培养创新人才,引导大学生了解社会、思考社会,特别是中国广大农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的学者就“千村调查”进行了热烈讨论。学者认为,千村调查集社会实践、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让青年学子在触摸国情中收获真情实感、真知灼见,涵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是一次着眼长远的探索与实践。参加“千村调查”项目的学生代表也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