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改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卫生事业发展低成本、可持续的“中国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中医药结合医改的基本制度,充分发挥了“治未病”和“简、便、验、廉”的鲜明特点,在卫生保健事业中作出杰出贡献,同时也成为对中国老百姓最大的民生关怀。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广大农村缺医少药,正是靠着“一根针、一把草”的中医药特色优势,最大限度地保障了亿万农民的生命健康,也因此,中医药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经验。
“中国的医改,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而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中医药“简、便、验、廉”的鲜明特色优势的充分发挥,一个卫生事业发展低成本、中西医优势互补的可持续“中国模式”医药卫生事业范本正在形成。
中医药防病治病、简便易得的优势,为老百姓提供了最大的民生关怀,大大缓解了基层百姓看病就医的困境——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中医类医院住院人数达1283.32余万人次,其中治愈人数达616.86余万人次,治愈率达52.83%。而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的优势,更将健康理念融于生活中,实现不得病、少得病或不得大病,给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随着医改的推进,中医药的报销比例也在不断提高,进一步为老百姓减轻了医疗负担——据2010年农村中医药服务监测显示,全国参加“新农合”的县中,51.44%提高了中医医院报销比例,42.79%将中医药与西医药服务分开核算并提高中医药服务报销比例,22.60%降低中医医院服务报销起付线,14.42%降低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病种报销起付线,38.94%提高中医药适宜技术报销比例,17.79%将中医药优势病种纳入门诊大病统筹并提高报销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