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09版)
    元宵节期间,延吉时代广场举行朝鲜族文化活动。CFP
    本报记者蔡侗辰(左二)、曾毅(左三)在延吉社区采访居民如何利用废报纸做民族特色浓郁的朝鲜族民俗人物。李树武摄
    金永默(右)现场解决群众上访问题。

    李树武摄
    深受欢迎的市民大讲堂。

    李树武摄
    “孝心通”手机有SOS键,长按超过5秒钟就会自动报警。资料照片

     采访手记

     

        延吉是一个美丽的边陲小镇,布尔哈通河挽成一段流云,接通了历史和未来。

     

        延吉是一座有魅力的民俗小城,浓郁的朝鲜族文化洋溢着异域风情,轻舞于岁月长河的两岸。

     

        延吉,一程又一程的记忆划过时空,吸引我们的,不仅是她的美,更是她散发出的和谐安详与秩序。

     

        我们的采访,就是在她独特的气息里找寻时代节奏,翻阅社会管理创新的延吉版本。

     

        早五点接访,对金永默而言是爱好、是习惯、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对百姓而言是幸运、是沟通、是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我们而言,是好奇、是敬意、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渴望。

     

        金永默的上班时间从早5点开始,26年来从未变过。他在2005年11月出任延边州委常委、延吉市委书记后,这个“早接访”依旧坚持着,每天早5点到8点。

     

        9月26日早5点。从大门开始到进楼,再到三楼书记办公室,延吉市委大院没有一个门卫,“老百姓找党委的渠道从来都是畅通的”。

     

        三楼,通往金永默办公室的走廊里站了十几个人,信访局、督查局和市委办是常任成员,每天都这么早上班。来访者的问题涉及哪个部门,那个部门的领导就要随叫随到。问题当场落实、及时解决。

     

        6点半,来了个上访者,市委办的同志把他领到了金永默的办公室。他的问题是,他成立的广告公司曾经承包了一个繁华街道的广告位。可不久之后,这里因市里统一规划拆迁了。他要求在同等繁华的路段提供一个广告位,而不想要相关部门给他的一次性补偿的方案。“你的诉求是合法的,你的解决方案是合理的。”在听完陈述后,金永默迅速给出了方案:“交通、城建部门负责协调在新建的布尔哈通河的桥上给相应的广告位,由监督局落实。”

     

        这个上访在五分钟内就解决了。

     

        “上访问题的特点在逐步转变。以前群发性的集体上访事件较多,而现在个别事件较多。”金永默告诉记者,“对我来说,真正的快乐和幸福在于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喜欢,而接访恰恰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近年来,金永默亲自接待、批转、处理的信访事项达3000多件,一大批信访积案、疑难案件得到及时有效解决。

     

        从早接访开始,延吉市委市政府不断构建通畅的立体信访网络,并形成制度,畅通的信访渠道、有力的解决措施形成了延吉解民忧的风气。今年7月,金永默在第七次全国信访工作会议上,作为惟一的个人代表进行了大会发言。

     

        “百姓到我这上访,找的不是自然人金永默,他们找的是法人中共延吉市委书记,因为我的手里掌握着能够解决他们问题的权力,这一权力的所有者是人民,我只是这一权力的使用者,必须按照所有者的要求用好权力,更好地为他们服务。”8点了,市委机关开门办公,金永默送走我们,继续着他市委书记的职责。

     

        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创新社会管理,延吉的社区居民感受最深,做了十年社区主任的王淑清最有发言权。

     

        51岁的王淑清在丹英社区已经做了十年的主任。“从当初的没有场地,到现在的300平方米的社区,到过几天就要投入使用的600平方米社区,我们不仅有了形式上的变化,还创造出一些社区工作新方法。”她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在王淑清提到的工作新方法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市民大讲堂。

     

        2008年,延吉各社区里一直延续的市民学校遇到了越走越窄的问题。“我们想到了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来实现自我教育的方法。这就是后来推广开来的市民大讲堂活动。”

     

        丹英社区的市民大讲堂的第一堂课是由社区里一个退休的普通建筑工人钦敏颖来上的,题目就叫《家乡的变化》。王淑清还清楚地记得她的开场白:“从市区蜿蜒而过的布尔哈通河很美。但我小的时候,整个市里只有一座吊桥连接河南、河北。现在,市区里有了八座桥,咱老百姓出门方便多了。”从那时至今,已经有几十个居民在讲堂上讲变化,讲改革开放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讲政策,讲党中央和省委、州委给百姓的惠民举措;讲知识,讲富裕后的百姓该如何强身健体。在这里,见不到大牌教授,听不到高深理论,讲的都是居民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时间安排灵活,什么时候上课、讲什么、谁来讲,都由居民自己说了算。

     

        市民大讲堂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很多人。“我们是每个月初根据居民的申报审定题目和场次,而且形式都很灵活。有几百人的大场地,也有到孤寡老人家炕头上的专场演讲。讲述者年龄最大的80多,最小的才9岁。”王淑清说。三年前的一天,社区里77岁的陆焕琴老人找到王淑清,非要讲一堂课。原来,社区里有一个不到6岁的小女孩张蕾,父亲失踪,母亲出家做了尼姑,孤苦伶仃的她被远房亲戚拉扯着,吃穿总是不及时。邻居们有的送衣服、有的送饭,有的送文具,一起照顾着可怜的小张蕾。那一场大讲堂,陆焕琴哭了,听着的居民也哭了。从此,小张蕾有了个大家庭。社区每个月给她300元生活费,左邻右舍更加精心地照顾她。如今,张蕾快乐地生活着,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

     

        “市民大讲堂这个平台潜移默化地教育了每一个人。社区的工作比以前好干多了。”王淑清说,通过大讲堂的辐射带动作用,社区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关爱空巢老人、军民共建等多项活动。目前,社区内的代理(军)爸爸、代理(军)妈妈、大学生哥哥、姐姐以及助老志愿者越来越多。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张林是见证者;建立数字社区,张林是参与者。在社会管理创新的大舞台上,张林代表了年轻人的传承与担当。

     

        戴着眼镜的张林有着朝鲜族青年标志性的礼貌特征,说话用敬语、告别微鞠躬。今年24岁的他去年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参加了延吉市举办的事业单位公开考试,成为一名街道工作者。对此,他很自豪:“我们那批40个被录取的,只有6名党员,全部被分到了街道工作。足见市里对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视。”

     

        更让张林感到幸运的是,他在建工街道接到的工作任务就是建立数字社区。“我们街道是全市的首个试点。我觉得我的工作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与科研单位开发设计软件、反复完善程序,那段日子张林和街道的领导、同事一起不知熬了多少个夜、加了多少个班。最终投入使用的数字社区确定为“以房管人”,建立一户一档的社区成员基础档案,以“台式动态管理”为手段全面服务辖区居民的管理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实现了查询、管理、服务一体化,使街道社区提供的服务更贴近居民。”

     

        “我们建立了建工365民生服务网。点击开,里面五大模块一目了然。”张林介绍说,五大模块分别为查询、信息统计、智能社区、工作人员基本情况和后台服务。通过一线连接、一键直通、一网受理的管理技术,实现了社区办公自动化、社区服务数字化、社区管理信息化,无论找人、还是求救,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全部完成。

     

        街道民生工作中心和11个社区开通的12部民生热线电话,通过软件升级,实现了办公电脑、民生365热线、社区管理员手机绑定互动,居民可以随时随地向社区反映意见和要求。建工街道还有200多名孤寡老人。为了照顾他们,街道给他们免费发放了“孝心通”爱心手机。这种特殊的手机在背面增加了一个红色的SOS按键,有意外时只要按下这个键,就会立即连接到数字社区系统,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上门服务。

     

        如今,建工街道已建立以11个社区为框架的52个网格,成立由326户楼道长组成的信息员队伍,为三万户居民建立了社区成员基础档案。“就连派出所找人都到我们这里。”张林越来越感受到这个系统给管理和服务带来的便利。

     

        小社区大作为,工作仅一年的张林今年被评为“延边好青年”。“全州一共7个,我还作为代表在会上发言。”张林说,面对未来他充满了希望。(本报记者 蔡侗辰 曾毅)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