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星期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元芳”

    作者:周 龙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02版)

        要问最近网上谁最“忙”?非李元芳莫属。这个热播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的角色,在剧中经常被狄仁杰问:“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并借两人的对话推动剧情。这句不经意的口头禅,如今成了网友发表意见、讨论问题的万能句式,有统计显示,一天内这句话就被网友问了250万次。

        事实上,“元芳体”不是第一个流行的句式,之前曾有“凡客体”、“咆哮体”、“甄嬛体”等多种流行体走红。对此,有心理专家表示,此种网络文体走红,反映了网友一种从众跟风的心理。也有网友分析认为,“其实是一小批人带头先转发了,然后很多不懂的人开始跟风,跟着跟着就火了。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火,火得莫名其妙。”

        “元芳体”的爆炸式流行,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网络传播的巨大能量。一个流行语的蹿红,可能有偶然因素,但一个个网络流行语相继出现,就构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流行并非人们刻意为之,而是“火得莫名其妙”,经常是路人皆知了,当事人还蒙在鼓里。

        流行语的突然蹿红,首先源于网友的从众心理。如果一件事足够新奇有趣,就能引起众人的关注。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而网友的自我传播,可以让一种流行元素发生“裂变效应”,短时间内释放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传播能量。

        其次,这些流行语的兴起,还源于本身具有的强大“附着力”。分析这些流行语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结构新奇、内容空洞。这就使得这些流行语能够成为万能句式,可以随意添加任何具体所指的内容,从而能“嫁接”到任何文本当中,造成出其不意的效果。

        仅就“元芳体”来说,笔者认为,它的流行也代表一种充满疑问的社会心态。确实,生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每个人内心都充满了疑问,“人行道怎么被人一踩就塌了?”“一座桥怎么就被车压垮了?”“得了个诺贝尔奖,为什么还买不起北京的房子?”……如此等等。借“元芳”发问,是对种种“莫名其妙”的疑惑,也是表达意见的方式。

        对一个并不存在的“元芳”发问,虽然有些无厘头,有些人甚至觉得无聊,但这种发问中蕴藏着一种可贵的品质——倾听。网络给了每个人表达的空间,却也造就了众人喧哗。我们经常看到,一个新闻事件刚发生,还没等事实调查清楚,网上就已经唾骂声声、“板砖”横飞甚至有人动起刀子,戾气滋生,理性消沉。如果在新闻事件面前,每个人都能像狄大人那样,先听听第三者“元芳”的见解,我们的社会就会少很多无谓的怒目相向,多几分和颜悦色的其乐融融。

        元芳,此分析你怎么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