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师,曾经设计过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新楼等著名建筑,然而他最满意的作品却在遥远的极地。
他用了10年的时间,3次远赴南极,1次前往北极,创立了“南极考察站建筑设计策略体系”。
他就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极地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优秀青年科学家张翼博士。
2002年,在我国首个南极考察站建立快20年的时候,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委托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帮忙组建设计团队,进行新一代南极考察站的全面规划、设计。年仅35岁、时任创作室主任的张翼义无反顾地接过挑战。
极端恶劣的环境、孤立隔绝的地理位置,张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了他的极地建筑事业。那时候,国际上南极考察站数量有限,相关考察站设计的资料极少,在极地考察站建筑的规范和系统理论方面更是完全的空白。
在近10年时间里,他实地调研了20多个国内外考察站,足迹遍布南北极,获得大量一手资料,通过对南极考察站项目长期的研究并结合工程设计工作,张翼创立了“南极考察站建筑设计策略体系”,为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张翼等人数年的不懈努力下,先后完成了中国南极考察站“十五”、“十一五”能力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工作,多次奔赴现场进行工地服务工作。“十五”期间,长城站建成1700多平方米,中山站建成3800多平方米,使南极考察站焕然一新。
中国南极考察站能力建设完成后,站区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站区设施的规模与水平得以提高。通过合理选用热源、废热充分回收、提高建筑保温、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大幅度提高了节能水平;通过调整站区规划,从根本上治理建筑垃圾、污水排放,建立了完善的防范燃油污染措施,加强了废气噪声控制,环境保护跨入国际先进水平;全面提高了通信水平,使身处南极的科考队员能够得到后方的有力支持。
南极内陆最后一个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与科考价值的区域就是“冰穹A”地区,位于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海拔4093米,空气稀薄,更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区域之一,年平均温度接近-60℃,被称作“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由张翼带领的设计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在南极之巅“冰穹A”地区最高点西南方向约7.3公里处,27名队员在紧迫的18天时间里,顺利完成了中国南极昆仑站的主体建筑,实现了中国南极考察从南极大陆边缘向南极内陆扩展的历史性跨越,标志着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步入国际南极考察第一阵营。
张翼的征程还远远没有结束,2011年底他第三次跟随科考团远赴南极,这位勇于创新、敢于挑战极限的科研领头人曾在采访中说:“我喜欢这种挑战,这对我来说,不是一次任务或者工作,而是一场必须胜利的战役。”
(孙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