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2012年9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荣获2012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的50位外国专家及其亲属。
会见前一晚,记者采访了数位获奖专家。耐人寻味的是,接受采访的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关注了同一个话题——为中国培养一流的国际化人才。
从单方面提供智力援助,到纷纷来华开拓事业,再到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外国专家对中国的贡献,随着时代变化有了新的发展。
关注“人才瓶颈”
9月28日晚,英国专家理查德·皮特十分激动,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了自己与中国之间长达30年的不解之缘。
皮特是牛津大学医学统计学与流行病学教授,自1982年首次访问中国以来,与中国的医学人员建立了长期、广泛、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帮助中国开展了数十项以人群为基础的流行病学研究和以医院为基础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并为中国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争取累计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业内人士指出,皮特在中国独立开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临床实践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一天晚上,来自美国的吉姆·贝克博士坐在酒店咖啡厅靠窗的座位上,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他说如果第二天有机会和总理对话,“我要祝贺总理在任期内出色的工作表现,我们都很喜欢他,希望总理今后生活得更好,希望中美合作交往更为密切更富成果。”
吉姆·贝克是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常务副校长、中美合作项目首席执行官。自2000年首次开始帮助宁夏林业研究所引进美洲葡萄优良品种,十余年来贝克为宁夏不断引进和优良品种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酿造技术,使宁夏葡萄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产品远销欧盟。
在与中国的长期科研合作中,皮特和贝克等外国专家都发现,由于中国自主培养人才能力有限,人才直接引进也十分困难,中国相关科研能力要全面追上世界一流水准,必须克服“人才瓶颈”。
于是,不约而同地,这些外国专家们近年来都开始关注同一个命题——如何为中国培养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
为育才“穿针引线”
与皮特和贝克一样,德国可再生能源专家克劳斯·克耐西特也十分重视中国的人才培养。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中德风电人才培养十年的成果与经验》,“这是我要送给温总理的礼物。”
2002年,在克耐西特的“穿针引线”下,德国经合部批准了“中德风电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并被我国国家外国专家局列入重点支持项目。10年来,该项目共组织中国风电技术人才和骨干参加研讨会等活动43次,参与企业和机构达到167家,中方专家和学员共计1300余人次。此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德国整个风电行业资源,培养了大批中国风电技术骨干,为我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200多位学员成为公司总经理、总工程师、风场厂长或企业带头人,成为我国风电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与此同时,皮特和贝克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皮特致力于从各个环节培养中国医学科研人才。他通过科研项目,召开了近百次学术培训会议,培养上万名医护人员,涉及全国各地各级医院2000余家。在他的积极推动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和英国牛津大学于2004年共同建立了“中国牛津国际医学研究中心”,不仅促进中、英双方各自优势的整合,还为双方学者互访、人才培养和其他领域的科技合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贝克也在利用自己较高的社会身份和影响力,帮助宁夏培养急需的优秀青年技术骨干。贝克所在的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综合性大学,在生物研究领域成绩卓著。为了有力推动宁夏“本土化”高端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他在密苏里州立大学为宁夏优秀中青年赴美学习与合作研究设立了专项。在该专项的帮助下,宁夏林业研究所先后选派多批次30岁左右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到密大葡萄生物技术中心进行学习和合作研究。海外的生活学习经历不仅使青年研发人员提高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和英语水平,还改变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开阔了研发视野。
建设长效机制
克耐西特介绍,“中德风电人才联合培养”计划着眼长远,首开中国风电人才专业培养之先河,并将在今后继续向纵深发展。正是有了这个项目作为开路先锋,如今风电人才培养已纳入了中国国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开始为我国风电事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
皮特和贝克等外国专家,也很重视为中国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的建设。在皮特的积极倡导下,由牛津大学提供全额资助,中英双方于2008年创立了一项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每年在全国协作网络中邀请约40名临床试验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赴牛津大学接受为期2至4周的密集培训,学习先进的临床试验管理模式,培养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研究作风,提高科研能力。
贝克所在的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与宁夏大学和建在宁夏林业研究所的“种苗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签订了植物学双硕士学分互认协议,这将为宁夏不断培养急需的优秀青年技术人才,形成一批在我国经济林木品种资源引进收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林木种苗工厂化快繁技术和生物高新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和一支创新团队。
居高声自远,不是借东风。从单方面提供智力援助,到纷纷来华开拓事业,再到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外国专家对中国的贡献,随着时代变化有了新的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中国引进国外智力事业已深入各行各业,不仅造福于中国人民,也为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人才、智力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本报记者 罗 旭 通讯员 孙宏阳)
■链接
面向优秀外国专家的中国政府“友谊奖”,自1991年启动以来至今已有22年历史,每年国庆前夕颁发。截至目前,共有65个国家的1249名外国专家获得这项国家级最高奖励,涉及工业、农业、能源环保、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