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医生王忠诚院士走了,可这颗“忠诚之星”用一生写就的仁心仁术却感动、激励着后辈学人。这几天,高校师生中掀起了学习王忠诚院士事迹的热潮,“让王老的精神,在年轻一代中延续!”的承诺也成为他们对王老最深切的缅怀。
清华大学医院党委书记类延旭感叹:“王忠诚院士这一辈子都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事。他的一生,就是一部鲜活地再现新中国神经外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史。他的事迹是我们当代医务工作者的光辉指引,他的精神永不褪色!”这两天,类延旭常常和同事谈起王忠诚院士的事迹,他说,这已经成为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奋勇争先的强大动力。
“能成为王忠诚老师的学生既是荣耀,也是压力。”首都医科大学2010级博士研究生张国滨永难忘怀前年秋天刚刚求学于王老门下的情景,“第一次看到这位慈祥而又庄严的老人,我的心里满怀敬畏与激动。王老师用他那和蔼的声音鼓励我,‘你们是神经外科未来的希望,今后的神经外科大夫不仅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掌握科研。要重视转化医学,把临床上遇到的问题,通过科研方法解决,使临床和科研相结合。’”他说,求学三年,是王老言传身教地告诉他该如何做一名好医生,“王老师那渊博的学识及独到的见解,使我的科研工作能顺利进行。在临床工作中,王老师鼓励我多看、多学、多问、多动手,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病人的角度出发,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如今,王老安详地走了,但在弟子满怀深情写就的缅怀恩师的文章《大医忠诚》中,他的大爱光芒却愈发闪亮,“老师开拓创新的探索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病人第一的敬业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为中国的神经外科事业奉献一生。”
北京大学医学部2006级临床医学学生赵宇中学时就读于北京汇文中学,和王忠诚院士既是大学校友,也是高中校友,因此对王院士的事迹有着深入的了解。“他是非常了不起的专家,我听说,他当年在北医上学的时候,学校解剖楼的条件很差,福尔马林的呛人气味即使今天有空调、有通风都让人很难受,更不要说当时根本没有空调,就连通风条件都很差,而王院士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常常一个人在解剖楼里待到很晚,钻研学问。”今年已是开始第7个年头医学学习的赵宇深深体会到学医之苦,“但我们再苦,也不及王院士当年之苦。在我心里,他就像一盏明灯。北大医学部沉稳、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王院士在医学上不断创造奇迹打下了深厚的学养基础,作为一名也浸润在这一氛围中的医学生,我感到骄傲与自豪,我相信,我和同学们都会沿着王院士的道路走下去。”
张元鸣非是北大医学部2010级临床医学学生,他说:“王老求学之时正是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中国医科很不发达的年代,很多教材都是英文教材,学医本来就难,还要克服语言障碍,面临的困难比我们现在要大很多,但即便如此,他仍潜心学问,最终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个中秋、国庆双节长假,张元鸣非没有回老家过节,而是留在学校对前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复习,在他心中,对专业的刻苦钻研成为对王老最好的怀念。本报记者 王庆环 本报见习记者 邓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