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2日 星期二

    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馆试展

    “后世博”,文化最重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02日 03版)
    9月29日晚,中华艺术宫南广场台阶变身灯光秀的巨大屏幕,现场投影《清明上河图》。 新华社记者 任珑摄

        本报上海10月1日电(记者曹继军、颜维琦)由原世博会中国馆改建的中华艺术宫,和由城市未来馆改建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今天在此间正式开馆试展。隔江相望的这两座建筑精彩“转身”为大众共享的艺术殿堂,延续了上海世博会“精彩、成功、难忘”的历史记忆,也在上海“后世博”转型发展的图景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红斗拱、东方之冠”。今天上午9点,第一批观众走进中华艺术宫,徜徉在艺术的海洋。逾16万平方米的建筑总面积、逾6.4万平方米的展示总面积,使它成为亚洲规模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以展示收藏近现代中国艺术为主旨,开馆展览由《海上生明月——中国近现代美术的起源》、《来自世界的祝贺——国际美术珍品展》、《锦绣中华——行进中的新世纪中国美术》、《上海历史文脉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展》以及“名家馆”5个部分组成。今后的展览将以立足上海、携手全国、面向世界为策划原则,原上海美术馆也已入驻其中。

        “重新发电”。历经沧桑的南市发电厂,曾发出上海的第一度电,为城市送去第一道不灭的光明。如今,主厂房和高达165米的烟囱依然矗立在浦江西岸,带着对工业文明和城市未来的思考,这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公立的当代艺术博物馆,成为集当代艺术展览、收藏、研究、交流和体验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文化活动中心,同时也是“上海双年展”的主展场。开馆展览就是以“重新发电”为主题的2012(第九届)上海双年展,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98位(组)艺术家参加主题展。

        “后世博”,文化最重。这是上海建设更加开放、多元、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郑重抉择。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日前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后续利用好比是一把钥匙,是关键所在,它是评价一届世博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他看来,对世博展馆的后续利用不作商业用途,而是作为城市文化设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上海“富有远见”的选择。

        盘整文化资源,注重新旧结合,兼顾软硬件建设,探索运营模式和体制机制创新,这是上海文化发展的一贯思路。上海市文广局局长胡劲军说,从辉煌的世博中国馆到普罗大众的艺术殿堂中华艺术宫,这不是一次建筑改造,而是文化创新。在未来三至五年时间里,这座曾“吸引1750万人次游客的世博建筑”将努力跻身亚洲一流的美术博物馆,打造成世界艺术网络的重要枢纽。

        在展览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感叹,两馆开放将给中国艺术乃至亚洲艺术带来新的格局,“中华艺术宫代表国人对艺术的憧憬,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则代表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希望,夹江相望的美术馆创意是世博精神的延续和落实。”

        上海市市长韩正说,中华艺术宫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建设,是上海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举措。两馆的建成,将与上海博物馆一起,形成古代、近代、当代完整的艺术博物馆体系,进一步丰富上海的文化形象,将为艺术的收藏、展示、交流搭建重要平台,为市民和海内外游客审美、学习、体验提供新的艺术殿堂。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始终坚持把文化作为大事来抓。新时期,上海更将文化发展提升到“立市之本、兴市之基、强市之源”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伴随两馆的精彩转型,上海将形成全新的文化高地,加快对海内外优秀文化资源的集聚,营造文化创新的清新氛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