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新医改实施三年多了,它究竟给我们普通老百姓带来了哪些好处呢?
在新医改方案中,有一个“三年五项重点”的任务,包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我认为,在这五项重点任务中,推进速度比较快、效果也比较好的,当属基本医保体系。
这两年,我国政府对医保的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尤其是城市居民医保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当前受益情况来看,无论是参加城市居民医保的人,还是参加新农合的农民,目前的补偿水平基本上都超过了50%——也就是说,如果他们生病住院的话,有一半的医疗费用可以由基本医保来承担,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参保人和参合人看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过去没有基本医保时,老百姓看病要自己掏钱,所以就有很多人“有病不去看,该住院不住院”。来自卫生部的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因为经济困难应该住院而不去住院的病人比例已经明显降低。可见,基本医保制度的推进确实让老百姓得到了很大实惠。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是这次医改政策中的一个亮点。过去在基层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不给补贴或者只给少量的补贴,因此基层卫生工作人员缺乏提供服务的积极性,能够提供的服务也只有很少的几项传统服务。此次新医改明确:按人均25元的标准将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划拨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由其为辖区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了补贴以后,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服务范围明显扩大——过去只有几项,现在则达到了10项,受益人群也明显增加——过去只局限于少数人群,现在则扩展到儿童、妇女、老年人和需要慢病管理的一般人群。从受益角度来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也是让居民感受比较深的一项惠民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也比较快。对基本药物实施零差率销售,既降低了药价,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务人员用药的不规范行为,最终受益的,当然还是广大患者。
此外,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由于近年来政府加大了支持、投入力度,基层和农村卫生机构的一些硬件设施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服务提供能力也比以前提高了不少。
最后,我想谈谈公立医院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的难点。也许有人会说,怎么改了三年还是没看到什么效果啊。我想强调的是,目前针对公立医院的改革,我们进行的还只是在部分城市的试点,不过,令人期待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
2012年1月至2月,我和其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评估组的专家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开展阶段性评估调查。结果显示:与改革前的基线调查相比,住院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较贵和很贵的比例降低了10%—13%;次均门诊费用和次均住院费用的年平均增长率降低,三级、二级医院的平均住院日年均缩短4.6%和3.9%;三级和二级公立医院获政府财政补助以年均24%的速度增长,平均增长率高于改革前。
与此同时,随着政府财政补助在医院总收入的占比逐年提高,多项补偿机制改革措施联动,公立医院筹资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可以预见,今后药品收入对医院收入的贡献将逐步减少,公立医院将逐步变“卖药”为“卖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将获得更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