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手记
深夜里,我们悄然来到闽北浦城县。在满天星光的夜空下,忽闻沁人肺腑的桂香,那是怎样的陶醉,怎样的曼妙。一朵丹桂花,成就一个绿色产业:满城尽飘丹桂香,满地尽洒丹桂红。品一杯丹桂茶,干一盅丹桂酒,吃着桂花小点心,好似丹桂蜜甜在心头。在浦城,“千年丹桂王”见证了桂花、桂树深加工成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香精的跃变,现在又以花为媒,旅游业蓬勃兴起。满城的芬芳正成为这里的新名片。
离开飘香的浦城县,松溪县又给予我们惊喜——这里引入的先进工艺生产线,将当地丰富优质的竹资源以及周边竹加工工厂生产后的废料神奇地幻化成牙刷、毛巾、床单……全都成了自然、健康、时尚、环保、低碳的家居用品。
在福州的“后花园”——福建农林大学,我们又找到了荒山披绿装的科学支撑,林业生态工程及恢复生态、林木速生丰产技术、土壤肥力恢复技术、崩岗治理等技术都在这里试验,并推广到福建的荒山治理中去,让曾经土石裸露、沟壑纵横、树少草稀的山头华丽转身,成为遍野翠绿的绝美景观。
一路前行,我们一路收获欣喜、生机和希望。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思考与实践,已经将生态建设升华为一种深入人们骨髓的文化,让我们看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良策,看到了经济转型的良机。
场景一
地点:浦城县郊正在筹建的中华桂花博览园项目所在地
人物:陈国发 余定亮 周桂兴 关键词:生态产业
浦城位于福建的最北部,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丹桂之乡。打开中国地图,如果说福建省的形状像一片树叶的话,那浦城就是这片树叶的叶尖。
来到浦城的第二天上午,我们便前往正在筹建中的中华桂花博览园项目所在地采访。与浦城桂花协会秘书长余定亮刚一见面,他便高兴地告诉我们:昨天刚刚有桂花开放,你们可是第一批来的客人呀。只见他跳进路旁的桂花园地,摘下了一枝零星开放的桂花。“闻一闻,你看有多香!”
“我们想看看那株千年丹桂王,离得远吗?能带我们去看看吗?”我们问。
由于正在赶工铺设去往九龙桂所在地的水泥路,我们只好踩着路旁的泥土前行。这株九龙桂生长在杨柳尖自然村,经专家测定,树龄在1100年以上,堪称“地球丹桂王”、“中华第一桂”。当我们来到九龙桂前,不禁为其宽达300多平方米的树冠所震撼。在树下,巧遇正出门干农活的村民周桂兴老人。55年前,他的父母就给他取名“桂兴”这个名字,可见当地人对桂花的期待早已有之。周桂兴告诉我们,自家房前屋后种了89株丹桂,树龄均在5年至10年,每株市场价都在5000元以上。“现在我们的丹桂有知名度了,想买桂树的外地客人很多,从去年开始我也开始种桂树苗,收入还是不错的。”
余定亮一边带我们参观,一边介绍说:“2006年时,浦城丹桂的种植面积只有1万多亩,而今已快速发展到近7万亩,其中重要的契机就是2007年1月获得“中国丹桂之乡”的国字号金字招牌。“知名度一上来,市场就形成了,老百姓的积极性就来了。浦城现在年产丹桂鲜花50万斤以上,年均繁育丹桂苗2亿多株,全国第一。”
离开浦城前,县委书记陈国发向我们介绍说,这几年,浦城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农民主体、市场主导、协会互助”的丹桂产业发展之路。他说:“我们把桂花、桂树这一产品,变成产业,形成了‘一产’。又拓展至生产桂花酒、桂花糖、桂花糕、桂花茶、桂花香精,形成了‘二产’。现在又以花为媒,旅游业也在蓬勃兴起之中,形成‘三产’可以说围绕丹桂所形成的三个产业都在齐头并进。”
陈国发如数家珍一般地介绍说,浦城以前有“老三宝”——水稻、木柴、毛竹,现在有了“新三宝”——丹桂、薏米、灵芝草。不管“老三宝”还是“新三宝”,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让人们看到了绿色经济的广阔前景。
场景二
地点:松溪县南山炭业公司产品陈列室 人物:黄小明 关键词:低碳产业
离开浦城,我们来到紧邻浦城的松溪县。福建省南山炭业有限公司就位于县郊的大南山脚下。当我们来到公司的产品陈列室时,不禁为眼前琳琅满目的炭产品吃惊。以优质竹炭为原料所打造的产品多达300多个,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有10多个产品先后在香港创新科技博览会、中国竹业博览会等大会上获奖。这里有以民族服饰为创意线索,所开发出的十大系列中国民族服饰炭包,这里有可以防止炭粉泄漏的炭布,还有正在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发明专利的“竹炭敷设地面墙面新型建材”。
公司总经理黄小明开门见山地说:“我们也在南山里烧炭,但我们已不再是白居易笔下那凄苦的卖炭翁。我们的炭产品,自然、健康、时尚、环保、低碳,远销海内外。”
黄小明领着我们,一边参观一边介绍。床上用品系列、家居用品系列、护足用品系列、空气净化系列、水质净化系列、保健护理系列、汽车用品系列、洗涤用品系列、工艺品系列、竹炭纤维系列……你想到的产品,这里有;你想不到的,这里也有。刷牙洗脸可以用炭产品,烧水煮饭可以用炭产品。一根炭咖啡棒,就可以使一杯咖啡更香浓可口。“围绕这些产品,我们正准备与酒店合作,在全国各地建起炭生活体验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全面体验这种健康环保的低碳生活。”
为了让我们更快地了解炭产品的生产流程与特点,黄小明搬出了电脑。“我的祖母就用炭灰洗发刷牙、防潮除臭。不过以前都是用青冈树烧制的木炭。由于青冈树生产缓慢,烧炭会对森林资源造成很大的破坏。所以我们以竹代木,以先进的工艺生产竹炭。整个烧制过程要历时二十多天,最高温度达1000℃,炭化率达98%,形成钢化结构,与普通的炭完全不一样。”他接着谈起这种竹炭的特点:吸附力是木炭的6倍,可释放的矿物质含量因高温无氧炭化后增加了三倍,所净化的空气可产生大量的负离子,同时还能产生对人体有利的远红外线效果。在黄小明的眼里,这小小竹炭,极为神奇。
南山炭业利用当地丰富优质的竹资源以及周边竹加工工厂生产的废料为原料,不仅让农民实现了增收,还建立起了循环经济。谈起对绿色经济的理解时,黄小明认为,利用纳米技术,生产出炭纤维后,广泛应用于布料与墙纸,不仅极大丰富了产品结构,更是创造了全新的市场空间。低碳生活,需要新的载体与形态,需要市场化。只有充分利用创意与科技的力量,研制出为市场所接受的优质产品,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让低碳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们的创意与开发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成长空间还很大。绿色产品、绿色产业、绿色经济,需要更多的关注与投入,更多的开发与推动,也一定会带来更大的回报与收获。”
“如果哪天,我们正式向市场推出炭生活酒店,请你们一定去体验一下那种全新的低碳健康生活。”黄小明的愿望,如希望的种子在心头,成了我们热切的期待。
场景三
地点: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
人物:林金石 关键词:科技保障
踏进福建农林大学金山水土保持科技园,阳光铺洒在树叶草尖,层层叠叠的深绿浅绿占满了视线,举起手机随手一拍,都是一幅绝佳的风景画。
在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林金石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沿着科教园内蜿蜒的小路顺坡而上,林金石随手递给记者一串刚摘下的龙眼,撕开来,皮青而韧,味甘甜。“观光只是我们科教园的功能之一,我们最主要的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示范推广和科普教育。”林金石说,位于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的金山水土保持科教园,是我国唯一建立在高校内的水土保持科教园,是水利部命名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和全国中小学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园区内的监测点还纳入了中国水土保持监测网。
在半山坡的平缓地带,记者看到有一处坡地上,竖立着大约高20厘米的白色网格条带,条带内还衬有一层黑色薄膜,这些条带将坡地拦腰分成横条状,“这是我们的示范教学区域,主要展示适合不同情况下的护坡措施。”林金石说,安装白色网格条带的方式,叫编栅护坡,黑色薄膜是透水拦沙网,具有透水不透沙的功能,可以防止陡坡上的泥沙流失。
林金石说,崩岗是南方红壤区最严重的一种侵蚀类型,主要由于深厚的花岗岩风化表层土壤受人为破坏,下层土壤在水力和重力双重作用下快速冲刷、崩塌形成。福建省的崩岗数高达2万多个。“我们用生物编栅护坡的方式在长汀县已经试点治理了200多亩崩岗,在安溪县也开展了一些试点治理工作。”林金石说。
再往前走,小路已到尽头,林金石带着记者走进了实验楼,上到三层,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廊道将实验楼和后山坡连接了起来,后山坡上是一些径流小区和示范区,“这些径流小区主要目的是研究自然降雨情况下,南方红壤坡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情况。”林金石说,他们已经连续收集了7年内每次降雨后的土壤流失量、径流量、氮磷流失量等数据,为红壤坡地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走出园区的途中,林金石告诉记者,以往水土保持方向的研究生就业相对困难,这几年,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重视,学生也变得“走俏”了,“我一个学生还没毕业,已经有6家环评公司抢着要了。”林金石说。(本报记者 高建进 詹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