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圆满闭幕。
盛会、机会、互惠。5天来,2280家中外企业参展;267名部长级以上贵宾出席,参会记者1672名;签订国际经济合作项目118个,总投资额82.04亿美元;举办各种论坛和交流活动数十个……
一连串硕果累累的数字,再次阐释了中国与东盟10+1>11的巨大魅力。其中,科技合作绽放出耀眼光芒。
浓郁的科技气息
走进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先进技术展,一股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匠心独具的设计,不断滚动的屏幕,各种新奇特产品的摆设,让人眼睛为之一亮。有机石榴、乡镇污水处理环保小屋、“图钉”大小的节水阀……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商品,实则蕴含了科技的“大智慧”。
台湾一家科技股份公司的总经理颜丽炫兴高采烈地为客商们讲解一款超氧离子杀菌装置:将造型精美的杀菌装置挂在墙上,插上电源,空气中的臭氧分子便会自动打进杀菌装置,再打开水龙头,高浓度的臭氧分子与水融合,瞬间就能转换成杀菌水,10秒钟便能杀死蔬菜、水果的有害细菌和农药……来自老挝的一位客商高兴地说:“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也打算引进这个技术!”颜丽炫告诉记者,通过去年第一次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和欧美。今年还和新加坡的20多家宠物店达成协议,给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机器。短短的一年时间,公司的产值便增长了10倍以上。
有着“花园城市”之称的新加坡,向人们展示的是其先进的环保、节能技术;缅甸金碧辉煌的“宫殿”走廊里,展示的是能体现国家现代化程度的能源、农业新技术;广州则通过实物、模型、光电技术等方式,传递出低碳经济、智慧城市、幸福生活的发展理念……
今年的博览会,已成为各国“魅力之城”展示自身科技力量的重要舞台。
广阔的科技合作平台
2011年11月,温家宝总理倡议将2012年定为“中国—东盟科技合作年”。在此背景下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科技合作”为主题,突出科技内容展示,举办科技合作系列活动,为中国—东盟加强科技领域合作提供了广阔平台。
早在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就设立了先进技术专题。从东盟国家实际需求出发,重点展示和推介了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专项”和“星火计划”的优秀技术成果,包括现代节能环保、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农业技术和高新技术等,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东盟10国间的技术转让与合作。
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常设主题展,先进技术展品牌效益日渐凸显,成为中国、东盟各方客商了解中国科技发展、寻找技术合作、获取商机的窗口。本届先进技术展设立了现代农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东盟国家科技、中国科技创新成就和光机电与电子信息五个展区。共有213项高新技术项目参展,首次超过参展的农村适用技术项目,“科技含金量”进一步提升。
为了在中国和东盟国家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科技成果展示与交流平台,先进技术专题展专门设置了“先进技术数字展”,利用互联网、虚拟现实和Flash等先进多媒体展示技术,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轻松浏览博览会展出的科技成果。
渐入佳境的双边科技合作
9月22日,备受关注的首次中国—东盟科技部长会议在南宁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与东盟10国科技部长共同启动了“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首个项目——共建卫星数据共享平台也于当天启动,项目将依托中国卫星数据资源,实现卫星数据在东盟的共享应用。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东盟在政府层面便开始科技合作。如今,中国和东盟10国中的8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并与6个国家建立了双边科技合作联委会机制。在此机制下,实施了逾千个长期合作研究项目和短期交流考察项目,涉及农业、海洋、能源、减灾防灾、医疗卫生、环境等众多领域,近10年间,平均每年有3个科技合作项目启动,中国—东盟间的技术交易金额已愈40亿元。
在泰国的“朱拉蓬公主卫星接收站”里,工作人员每天都要接收中国“环境1A”卫星发送的遥感图像,在普吉岛上的中泰气候与海洋生态系统联合实验室里,中泰两国的科研人员共同开展海洋与气候的研究工作。老挝则借助中国技术,跨越式地进入了“卫星时代”。
“在中国技术出口越南前,越南还没有无籽西瓜和葡萄种植技术。”广西农科院院长李杨瑞介绍说,1999年,广西农科院与越南河内第一农业大学合作,在越南建立了中国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和推广基地,重点推广西瓜、甜瓜、杂交水稻技术。现今,“黑美人”西瓜等中国瓜菜品种,已经成为当地普遍种植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50多万公顷。
“科技合作,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亮点。”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助理所长黎良福表示。他认为,科技合作能帮助中国和东盟促进各自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本报记者 刘昆 李克甲 本报通讯员 于敏 张彩秀 本报南宁9月2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