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星期日

    “井深好量,情深没法量”

    ——记山东省工商学院驻村“第一书记”刘海军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9月23日 07版)

        看着从井里流向果园的汩汩井水,滨州市沾化大高镇中韩村村民韩洪高大爷,仿佛仍能依稀听见打井设备运来时,村民自发燃放的鞭炮声。

        2012年5月16日,价值3万多元的高压线和配套施工材料从滨州运抵中韩村,村里千亩果树园的打井灌溉工程正式启动。期盼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韩洪高大爷激动地说:“乡亲们都说那一天是中韩村娶‘媳妇’的大喜日子,而这个媒人就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书记’刘海军。”

        2012年,山东省省直单位定点帮扶的每一个贫困村,均得到了1名从省直机关赶来挂职的“第一书记”。这582个贫困村集中在枣庄、济宁、泰安、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8市的老区、山区、黄河滩区、盐碱涝洼区、库区,是全省贫困地区中贫困程度最深、自然条件最差、扶贫开发难度最大的“硬骨头”。

        作为“第一书记”中的一员,山东省工商学院党委宣传部主任刘海军来到了位于滨州市沾化大高镇的中韩村。初到中韩村的刘海军看到,由于持续遭遇干旱天气,冬枣、苹果、棉花等村里的重要经济作物均被烈日烤得无精打采。“看到这些,我这心也像是被烤着一般。”刘海军说。

        经过调查了解,刘海军了解到村里千亩苹果园的灌溉问题,一直是困扰村民的头等大事。作为沾化大高镇地势海拔最高的,中韩村村民灌溉田地要到5里多外的河里拉水。几任村委书记盼望着能打井抽取地下水灌溉田地,但均由于缺乏资金未能如愿。

        因此,找财源启动打井工程,成了刘海军的头等工作。根据地质探测情况,他将打井位置定位于村东边苹果树地和村北边冬枣树地、棉花地等18个方位。同时,通过深入实地考察,他写出了打井的可行性实施报告方案。

        方案立即得到了山东工商学院和村民的认可,学校党委更是拨款10万元作为打井的启动资金。随后,刘海军又利用个人人脉筹集了近5万多元工程款,终于将打井资金筹措到位。

        运送线杆、挖坑、拉电线……仅在前期准备工作中,刘海军就跟村民们一起铺设线杆52根,架电线一万余米。当打井工作正式开始后,刘海军更是一直盯在现场,希望让果树早日喝上甘甜的井水。

        经过1个多月忙碌,全村第一口井终于打通,当井水从20多米的地下喷涌而出时,果园里沸腾了,人们欢呼着,争着品尝甘甜的井水。刘海军更是兴奋得像个孩子,眼中涌动着激动的泪花说:“解决了灌溉问题,咱村再也不用守着金饭碗受穷了……”

        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大学干部,刘海军从未和农业、农村、农民有过密切的接触。而为实现帮村民脱困的目标,刘海军马不停蹄地展开了调研工作。遇到有村民办红白喜事,刘海军总是第一个赶去随礼。他觉得,随礼是村民间相互走动的重要方式,作为村里的“第一书记”,和村民融到一起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当那个曾经奔走在田间地头的陌生身影慢慢被村民熟悉时,刘海军也在3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中韩村242户中的170多户,中韩村一共917亩地,刘海军都到过。刘海军的笔记本上详细地记录了中韩村40户低保户的详细情况,每一家他都走访慰问过。

        “刘书记刚来时,我并不看好他,因为他是个大学里的干部,从优越的大学校园到偏远农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和挑战,哪能和我们这些人打成一片。”韩洪岩感慨地告诉记者。

        如今,中韩村确定的18口井已打通了8口,剩下的工程要在秋收完继续打下去。而当打井工程结束后,刘海军还要跟村民一同迈向更长的脱贫致富路。

        “灌溉果园不是目的,我更想让村民利用充足的水源发展蔬菜种植业,这样树上结果,树下种菜,群众的收入一定会成倍的增长。”刘海军说,“下一步我计划带领群众到寿光学习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让群众一年四季都有好收成。”

        (本报记者 朱振国 本报通讯员 王志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